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为主题,顺应了新时代对文物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党中央对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期待,彰显了文物行业立足“两个大局”、勇担职责使命的智慧和魄力。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铭刻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密码和历史记忆,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就文物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推动文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文物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经费投入持续增加,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整体状况明显改善,尤其是世界遗产的申报管理和监测预警,有力带动我国文物保护理念与国际接轨,保护管理水平整体跃升;博物馆建设成绩斐然,免费开放惠及全体民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深入推进,文物家底将更加清晰、文物资源体系将更加完善,应保尽保的理念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一批文物保护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产学研用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和关怀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推进,有力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序推进,有效整合文物和文化资源,集中打造了一批中华文化重要标识;系统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大力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全面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深入挖掘展示其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援外文物保护工程、联合考古、联合申遗、出入境展览等,充分发挥文物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作用,有力增进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间的理解,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物事业迎来了历史上最佳时期,呈现出强劲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202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守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深邃思考和战略擘画。

在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指引下,文物事业向着更为科学、更为可持续的方向阔步前进。通过考古发掘和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可以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有助于更好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更好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有益借鉴;通过保护规划编制、本体修复和科学管理,可以按照真实性、完整性的要求,全面保护好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与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乡建设中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特征,更好延续历史文脉,增强家国情怀;通过价值研究、展览展示和成果出版,可以系统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审美、时代等多重价值,更好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所立足的文化根基和独特优势,更有力地推进“两个结合”,不断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创作美术作品、制作大型文化类节目,可以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相通,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不断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动力源泉。

文明永续发展,需要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不断提高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能力和水平,可以充分挖掘和汲取其中蕴含的营养和智慧,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延续中华文脉,萃取思想精华,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主动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世界文明增添了新的精彩篇章,让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姹紫嫣红、生机盎然。随着国际人文交流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的构建,各国在维护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必将走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文明发展之路,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中华文明观也必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本文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 产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六三

作者:李六三

文字编辑:司晋丽

新媒体编辑:马鑫雨(实习)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