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晚间,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镇海区税务局发布通报回应相关争议。图/微博账号@宁波税务

日前,“宁波一化工企业因缴税问题停产”的消息引发关注。据央视新闻报道,6月13日,宁波博汇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停产公告,公司于6月12日起对40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40万吨/年环保芳烃油生产装置及相关配套装置进行停产。

今年3月,博汇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税务部门下达的《税务事项通知书》,要求公司“重芳烃衍生品”按“重芳烃”缴纳消费税,这将对公司2023年年度利润影响约3.0亿元,业绩将由盈利转为大额亏损。

对此,6月14日晚间,国家税务总局宁波市镇海区税务局发布通报称,根据税收风险筛查情况,发现博汇股份存在少缴消费税风险,并多次开展了纳税辅导和约谈。截至目前,企业未予缴纳。该局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沟通,继续争取企业配合,深入做好政策辅导,依法依规处理。

企业自觉履行诚信纳税义务,这是税法的要求,也是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应有之义。但一家企业如果因缴税问题而对相关生产线停产,这一幕的发生,无疑是全社会都不希望看到的,也容易滋生议论和猜疑。

企业一方称,若依照税务部门的要求纳税,公司将陷入大额亏损;税务部门则称,企业存在少缴税的风险。到底哪一方给出的信息才是全部的真相?目前外界尚无法作出准确判断。而走向这一步最大的症结究竟在哪儿,也尚有一些关键疑点待解。

比如,涉事企业被要求缴纳的消费税,如果真足以让企业陷入亏损,乃至不得不停产的境地,这是否合理?另外,企业少缴费的数额,到底是长年积累的,还是一次性的,这背后是否与地方税务部门过往征税方式和节奏有关,都需要进一步解答。

因此,面对当前舆论场的疑问,涉事企业和税务部门都有必要披露更多信息。如此,才能打消外界疑问。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企业作为上市公司,停产可能波及资本市场和股东权益,也容易对地方营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而一家企业若仅因缴税问题而难以为继,也难言正常,于私于公都是损失。因此,双方还宜尽快加强沟通,依法依规进行妥善处理。

实际上,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表示,要避免不当征税致企业停摆。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也强调,既要以最严格的标准防范逃避税,又要避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这背后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国家税收的提供者,如果企业停产,税收也就失去了源头活水。因此,税务部门征税、查税,以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为前提,应是一条必须要把握的原则。

近期,还有个别地方也出现了因企业被追缴税收而带来的争议。比如,某地一企业被要求补缴1994年至2009年之间高达8500万元的消费税,随之就出现了“税务倒查30年”的传闻。

虽然当地相关部门对此回应称是“按照程序正常追缴”,但这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压力及其引发的社会观感,还是应该引起各方重视。

这也提醒,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虽是不言自明的常识,但具体到税务部门和企业打交道,还是“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国家税务总局之前就明确,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缴费人以前年度欠费,一律不得自行组织开展集中清缴。

就此去看,税务部门在依法征税的过程中,务必要妥善把握好税款“应收尽收”与企业正常经营的平衡。毕竟,企业背后站着的是无数个体和家庭的就业与生计,更是税收的来源。维护好企业正常发展的信心,在当下显得尤其重要。

前不久举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讲坛”指出,“不能让任何一个企业仅因涉案而垮掉”。同样,若因征税、查税让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垮掉,无异于竭泽而渔,也需避免。可以说,这也是地方和税务部门确保“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该有的大局观。

撰稿 / 吴振(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