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中国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并明确了主要目标任务,其中包括“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期间,与会常委、委员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一主题,开展专题小组讨论,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贡献政协智慧与力量。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除了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型开放外,还需要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将有助于形成对外开放新的制度优势,提升我国经济开放水平和发展质量。”郑永飞常委表示。

“扩大制度型开放如何精准施策?”这是与会常委、委员共同关注的焦点。

孔令智常委表示,扩大制度型开放,需要对内破除制度约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以及配套性政策;对外则需要在加强国际规则协调的同时塑造新规则,争取主导权。“要全面加强与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条款在规制、管理、标准方面的对接,加大先行先试和制度集成的力度。”

蔡冠深常委同样认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出台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深化标准化改革,坚持制度创新,大幅度提升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比重。

“要实现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在制度层面的高度统一。”崔世昌常委则认为,要推动改革向体制机制的“深水区”“无人区”迈进,加快完善与数字贸易等新模式新业态相适应的监管模式;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探索国有企业、知识产权、市场采购等管理制度改革,加快破解制约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深层次问题。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不断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李和平常委表示,要打造高效率资源配置体系,稳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开放,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健全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建立健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金融合作网络,推动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形成更高水平开放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优势,从而进一步明确相关改革发力的突破口和关键措施,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成熟的治理体系提供有力支撑。”这是与会常委、委员在建言中进一步凝聚的共识。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持续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举措和有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为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投资促进工作水平,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委员们纷纷献良策、出实招。

“持续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立足中国实际,对标国际惯例、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体系,不断提升对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吸引力,为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李和平建议以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助推高水平开放提质增效。

刘聪常委认为,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需要打好“组合拳”——强化政策要素支撑,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竞争力;优化配套服务保障,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力;对标最高水平开放,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影响力。

“此外,还应加大服务业引资力度,继续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国际生产要素跨区域、跨行业高效有序流动的障碍;探索外资企业极简审批模式,建立投资便利化审查机制,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经营运行、知识产权保护、招标投标、税费减免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刘聪补充道。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直接关系着市场经营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要落实各类减税降费政策,便利各类市场经营主体享受优惠政策红利;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健全经营主体容错纠错机制,探索优化免罚轻罚机制,帮助企业合规发展。”张灼华常委表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夯实对外开放法治根基。”孔令智认为,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为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法治保障。

“只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更多人才、资金、技术,才能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激活发展潜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多位常委、委员表示,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优化对外开放布局

优化对外开放布局,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赵吉常委十分关注对外开放布局的优化。他认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对外开放布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应加大向北开放力度,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要强化国内国际双循环联通,高质量提升合作水平,大力建设北方开放口岸、开放通道,推动国际市场多元化,保障对外开放结构的安全性,提高开放型经济规模和质量,构建新时期向北开放新格局。”

宋曙光常委表示,优化对外开放布局,要进一步完善自贸区区域布局,高水平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鼓励形成更多金融制度创新成果。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发展大局,是优化开放布局的重要一环。“要用好香港这个国际创科中心,在香港做更多科技战略布局,通过支持科创企业和研发中心在香港落地,‘筑更多巢,引更多凤’,带动香港的科创人才和相关要素聚集,为自身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有利于重大技术的攻关克难,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李家杰常委表示。

与李家杰的观点不谋而合,吴良好常委认为,要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功能,促进更高水平开放的内外循环连接,保障企业投融资活动;要进一步发挥香港在RCEP区域内的贸易中心角色,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

叶兆佳委员表示,澳门要在融通互联、融通协同、融通互补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等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为国家构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发展格局发挥重要作用。

与会常委、委员认为,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更大范围流通,依托各类开发区发展高水平经贸产业合作园区,加强市场、规则、标准方面的软联通,强化合作机制建设。

“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无论有多少挑战,要‘乘风破浪’‘踏浪而行’,积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不断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常委和委员们一致表示。

记者:方慧(见习)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