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盼成双月盼圆”“悲凉世界”“你说我不肯原谅你”,随着经典沪剧《大雷雨》在上海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唱响,上海新添一方沪剧传承美育基地。今天,由华人梦想参与运营的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携手上海沪剧院共建的外高桥沪剧传承美育基地揭牌。之后,这方传承、传播沪剧、沪语文化的舞台,不但会频频唱响让人魂萦梦牵的“申曲”,还有望收获更多沪剧“接班人”。


戏迷找到“心之归属”

沪剧作为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沪剧《大雷雨》根据吴琛话剧本《寒夜曲》改编。1950年由石筱英、邵滨孙、筱爱琴首次搬上沪剧舞台。1979年,经过改编整理在舞台传唱至今。今日现场,既有家住外高桥的居民,也有不少戏迷从城市各个角落赶来,只为重温这部关乎命运、关乎自我救赎的心灵大戏。

曹阿姨是拥有50年戏龄的老戏迷,她原先居住的浦江镇是沪剧大镇,同学和周边邻居都喜欢听沪剧、唱沪剧。随着儿子在外高桥落户,为帮忙带孙子,她被迫离开原先熟悉的生活环境,也渐渐远离了那个沪剧氛围浓郁的老家。去年,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成立后,她又重新找到了看戏的地方。现如今,听说这里要变成沪剧传承美育基地,以后常常有戏听,她兴致勃勃地来捧场,还不忘拍照发朋友圈,招呼小姊妹有空来玩。

唱作俱佳“沪语课堂”

城市声音是最能展现城市品质和格调,精致优雅的沪剧总能以抒情的唱腔和青春靓丽的造型打动观众,也让人从中感受特别的“上海腔调”。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之后将推出「沪“聚”外高桥 」艺术普及系列演出。14场的沪剧演出涵盖经典传统剧目、“点播率”极高的折子戏以及韵味悠长的清音会等多种形式,让市民观众一饱眼福。

与此同时,为让沪语通过沪剧传承、传播,基地还将推出沪剧艺术鉴赏、沪剧艺术交流指导、沪语方言普及等一系列有趣味性的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沪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正值暑假前夕,沪剧《大雷雨》的演出也吸引了不少周边市民。时髦外婆刘华带着外孙女来“观摩学习”,她说:“现在上海小囡从小讲普通话,乡音都要忘记了,我们在家虽然尽量和她讲上海话,但说着说着就被她带跑。让她来听听正宗的上海声音,希望她能多多感受上海话的魅力。”


申韵悠长 代代相传

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自去年六月启幕以来,凭借一系列高质量演出和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成为深受周边市民观众喜爱文艺据点。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建立沪剧传承美育基地,华人文化剧院运营负责人陈西加表示:“过去一年,外高桥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逾140场演出,其中几场沪剧演出尤为火爆,我们发现沪剧在外高桥有着比我们预期更庞大的受众群体,这让既意外又欣喜。”

作为一座老百姓家门口的剧院,在提供市民艺术养分的同时,也承担着助力社会大美育、传播上海声音的职责。在陈西加看来,在社区群众中传播与普及沪剧、沪语文化,一方面是为让大众了解和欣赏这一本土非遗艺术;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沪剧表演以及美育课堂,加大对沪剧特色文化社会大美育的建设,助力更多市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丰硕成果。

据悉,沪剧传承美育基地特聘来自上海沪剧院优秀青年演员丁叶波、江紫珊、王涵馨为艺术指导。(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