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伊利用数智化串联起了整个产业链。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一次对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值得我们所有企业去学习。

未来,我们还将走进更多标杆工厂,一起探索中国智造的顶尖企业,欢迎一起与我们同行。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从呼尔浩特机场出来,小巴搭了一辆网约车。

司机大哥是个爱读书爱分享的人,一路上都在介绍内蒙古的历史人文,从卫青、霍去病,谈到成吉思汗,再谈到现代产业。

当得知我是吴晓波频道编辑、还要去参观伊利工厂时,大哥突然扭过头来,竖起大拇指说道:伊利工厂很有看头,规模非常大,设备也很先进。

听完之后,小巴内心在嘀咕:一个牛奶厂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直到5月30日,小巴跟随“走进标杆工厂”项目,来到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这个基地居然有38平方公里,比中国澳门地区都要大),才发现司机大哥所言非虚。

“我认为,伊利健康谷是现代中国最先进的一个乳业工业基地”, 吴老师参观之后发出如此感慨。

本次走进标杆工厂的另一位导师,是著名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秦朔。秦老师也说:“我来伊利四五次了,这次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今天,小巴就带大家走进这个神奇的全球智造标杆基地。



一座智慧牧场

5月30日中午,吴老师和秦老师专门去看了一下伊利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

吴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奶牛耳朵上的标签(业内人士叫”耳标“)和脖子上带的项圈。

这个耳标和项圈里面都藏了芯片,相当于每一头奶牛都有一个专属的“电子身份证”。

不仅如此,这些芯片与远程的终端系统相连接,拥有记录奶牛所有生命体征数据、产奶量、识别感应等功能,而且还有计步器的功能,其中一项就是用于评估奶牛是否发情。


生态智慧牧场

为什么判断发情期很重要?

奶牛发情监测是奶牛养殖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奶牛的繁殖效率和产奶量。

早期判断奶牛是否发情,靠的是饲养员的双眼,判断准确率不高,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保障。

而有了智能设备和数字化的加持,一切就会变得高效、精准,饲养员通过电脑或手机就能及时、精准获得每一头奶牛的发情情况。

除了奶牛本身,牧场里到处可见智能设备。

挤奶工作方面,很早以前都是靠挤奶工手工操作,现在用的是具有仿生学的挤奶设备。

例如80位转盘式挤奶设备,转一圈不到10分钟可完成80头奶牛的挤奶工作,每一头奶牛的挤奶量、挤奶天数、甚至牛奶的指标,配合对奶牛耳标的识别都能及时、精准记录,而且依据这些大量数据进行集成分析,为牧场的生产精益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喂料工作方面,以前是凭经验给料,现在有饲喂机器人、推料机器人,再配合耳标、项圈的精准识别,将机器人和耳标、项圈的数据传输到终端系统进行集成分析,就形成了大数据分析结果及解决方案,不仅让奶牛养殖更轻松,也保障了每一头奶牛营养均衡摄入。

防暑降温工作方面,现在在牛舍中都安装了智能喷淋和感应风扇,通过智能化的装置动态感知牛群位置,即来即喷,即走即停,通过温控、光感智能控制风扇的开启关闭时间。使用这些智能设备比传统的方式节水节电达到45%以上。

另外,还有自动清粪机器人、全自动牛体刷等智能设备,随时等着为奶牛服务。可以说,伊利牧场里用的智能设备,比普通人家里还要多。

数字技术普及后,牧场的规模化也就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有些牧场可以养上万头奶牛,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不只牧场,牛奶加工、牛奶运输、牛奶营销等环节也用上了先进的数字技术。


一家“数智”乳业生产基地

5月30日,吴老师带着学员们参观了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和奶粉全球智造标杆基地。

听说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项目的总投资高达50亿元时,学员们都很震惊。

他们印象中的牛奶厂,都是工序不多、流程简单的普通车间,最多花个7、8亿元。“50亿元到底花在哪里”,就成了学员们心中最大的疑惑。

刚走进基地,学员们就能看到一块“数字工厂”的招牌。只要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就能线上参观伊利数字孪生工厂。参观者就能以第一视角,穿梭于各车间,零距离体验分离、均质、膜过滤、超高温灭菌等生产过程。

据介绍,液态奶全球智造标杆基地每天可以处理7000吨鲜奶,可保障千万级人口城市的日饮奶需求。


数字工厂参观

当学员们走到灌装车间时,被眼前的壮阔景象深深吸引。

偌大的车间里,铺满了激光打印机、装箱机、称重检测机、喷码检测机等先进设备,再用不锈钢轨道串起来,构成了全球最快的灌装生产线,每小时可以灌装40000包牛奶,每秒钟11包。

如此高效的生产线,还不只一条。


灌装车间

再往上走,我们看到了巨大又灵巧的KUKA(库卡)机械手。据介绍,每台库卡机械手运行期间,可以代替60人的工作量。


库卡机械手

除了机械手,学员们还能看到很多无人驾驶的运输车(又称“AGV”)。据介绍,整个工厂有200多台AGV在运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整个走访过程中,学员们没看到一滴原奶,也没有闻到任何异味。

在伊利智能工厂里,最显眼的是灌装车间。这个车间超级干净,地板上一尘不染,里面的工作人员都穿着防护服,带着手套,非常小心。

据介绍,里面还配备了专业空调,可以把空气中99.99%的微生物过滤掉。


奶粉灌装车间


一个国家级乳业创新中心

看完工厂后,学员们来到了由伊利牵头建设的中国食品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

这是一栋超级建筑,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楼高几十米,气势磅礴。

学员们走进大堂,发现正中央有8块竖屏。刚开始这些大屏幕是分割的,音乐响起后,它们居然慢慢并拢了,形成一块完整的大屏。播放完了宣传片后,大屏又分成了8块屏风,颇有科幻意味。


参观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走到二楼后,学员们看到了国创中心的科技成果,比如不沾奶技术、干湿分离技术、奶牛繁殖技术、草种培育技术,消费者心理洞察技术。

这个不沾奶技术,对酸奶爱好者来说很重要。有些酸奶营养物质会附着在瓶盖或瓶底,瓶盖上的还好办一些,你可以用嘴去舔,瓶底的就很难拿出来。如果用上了不沾奶技术,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

奶牛繁殖方面,国创中心研发的一项高产奶牛性别控制胚胎生产关键技术,通过快速繁育高产奶牛群、改良中产牛群,结合营养调控技术,可使胚胎牛的年单产提高至14吨,总体提高良种母牛繁殖能力12—15倍。

草种培育方面,国创中心打破了对国外青贮剂的垄断,使得苜蓿优质率提高了15—20%,其中一级草比例由≤10%提高至≥15%。

在消费者心理洞察方面,国创中心改变了传统的口头或问卷调查方式,而是给受访者戴上科学仪器,通过监测消费者的眼球运动、心率变化和脑电数据,来预测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人可以说谎,但眼神不会骗人,这招更靠谱。


一杯“数字牛奶”的启发

有人说,伊利牛奶就是“数字牛奶”。伊利的整条产业链,都运用了先进的数智技术。

在上游,伊利向合作牧场免费开放“伊起牛·智慧牧业生态系统”,这一模拟专家技术、理念思维构建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随时为每一座牧场提供行业专家“会诊”;

在中游,伊利已在全国的所有工厂实现了智能化布局,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在下游,伊利推动“全域、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消费者数字化运营,开发了与1.5亿消费者在线协同共创新品的智能洞察系统。

伊利率先上线的GPT应用产品——YILI-GPT,通过机器学习、运筹优化、智能交互等方式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消费体验。

可以发现,伊利在数智化的道路上不断加速,集中表现为其持续打造的“全链条覆盖”“全场景渗透”“全方位互动”“全品类共享”的“四全运营体系”,来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健康产品和服务。

吴老师认为,乳制品行业与汽车、家电等纯工业不同,它横跨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上游原材料是会呼吸的青草和奶牛,下游直接关联人体健康,数字化转型和数智化升级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某种意义上讲,乳业是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的“尽头 ”。

“数智伊利”则让我们看到了乳业新未来的样子。未来,我们还将走进更多标杆工厂,欢迎你与我们一起同行。

点击按钮 ▼立即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