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和生产力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信息传播史,一部人与人的交流合作史,以及劳动生产工具的进化史。

如果把劳动生产活动纳入广义的办公概念,也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半部是办公史,半部是生活史。

从办公角度看,人类之所以能改造自然,不断实现各种梦想和理想,其奥秘在于,他们能够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持续发展出更好的劳动工具、生产方式,由此打造出更好的生活。 只要有创新,这将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

就此而言,人类的进步取决于两点。一是人与人合作规模与合作秩序的扩大;二是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的进化。只要人们组织在一起的效率更高,生产工具的效能更高,社会生产力就会一直向前发展。

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上规律又有了新的表达。

1993年,美国未来学家乔治·吉尔德提出了一个用计算机先驱、3Com公司创始人梅特卡夫的名字命名的公式:V=K×N²,即“一个网络的价值等于该网络内的节点数的平方,而且该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注:V为网络价值,K为价值系数,N为用户数量)。

这一梅特卡夫定律说明,一个网络连接的节点、用户等越多,带来的价值就越大。换言之,人与人的更多更好更方便的连接,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2018年前后,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提出了 技术强密度 (Tech intensity)的概念:

Tech intensity = Tech adoption × Tech capacity

(技术强密度=技术应用×技术能力)

在新冠疫情暴发所激起的数字化浪潮中,这一公式又被丰富为:

Tech intensity= ( Tech adoption × Tech capacity ) ^ Trust

(技术强密度=(技术应用×技术能力)^信任度

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说明,以掌握技术能力、落实技术应用为基础,以对技术创新的充分信任和支持为加速指数,将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关键力量。

在2020年的一次演讲中,纳德拉明确把技术密度、企业韧性和数字化转型关联在一起。他说:“任何组织想要在前所未有的不确定环境中胜出,就必须要赋能员工、培养新的混合办公方式、以新方式与客户交互、转型产品与服务的商业模式、确保员工与客户安全等,这就需要用数据构成生生不息的循环,从而实现数字化转型以及重塑企业的韧性,而这就是技术强密度。”

纳德拉主张,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应该掌握在全世界每一位知识工作者、一线员工、组织和公共部门机构的手中,如此才能确保技术强密度的“全民化”,赋能全民开发者共享关键能力、数据和信息,打破孤岛,跨越传统界限,推动创新,实现“人人获益的经济增长”。

在今天,无论个体办公生产力的提高,还是协同办公生产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数字化平台、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工具,已经成为推动人类进步、创新和普惠发展的关键力量。


1937年,罗纳德·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要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但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如发现信息、谈判、签约等。而在企业之内,是企业家指挥生产,支配资源,这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然而事实上,企业内部的沟通成本、交易成本也是大量存在的,弄不好就会产生“大企业病”。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办公自动化、流程化、扁平化、协同化的工具以及组织变革,想方设法降低内部交易成本,保持敏捷与高效。

高效协同和灵活响应的数字化办公能力,正是打造长青企业的必备条件。

中国拥有最多用户的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的钉钉给我描述了一些今天的数字化办公场景:

在杭州,一所小学的校长说,以往每年到了学期末,他们工作量最大的一件事是打奖状,甚至打坏过几台打印机。用了钉钉后,不用再打印了,可以用平台上的低代码工具做一个小系统,并生成盖章功能。有了这样的数字化奖状,家长拿到后就可以在朋友圈转发。一位做女装品牌的老板娘则介绍说,企业在全国有2000多个门店,货架上的每一件衣服都装了传感器,顾客拿起一件衣服进到试衣间,试衣间的线圈会感应到传感器,就知道试穿的是哪一款式。她每天都根据这些数据决定要不要加单,加哪些单。

上海三菱电梯的负责人说,在实际运行中,没有一台电梯是完全一模一样的。以往每个维修工去维修时要带一本上百页的电梯图。现在用钉钉,维修工在现场只要问一下钉钉上的机器人,马上就可以看到该电梯的施工图,不用再去档案馆找资料。以前维修一台电梯平均需要2周,现在缩短到3天。在2022年疫情期间,整个上海三菱电梯的体系用“钉闪会”开了17863场会议,日均226场,保证了组织不停,业务不断。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以东的昌吉五彩湾,东方希望集团旗下的重化工园区准东基地,每天都会有一辆辆重型卡车从大门进出。进入入口前,摄像头会自动对司机进行人脸识别,对车牌进行拍照上传,将人、车、货与系统内数据比对。入园后,系统会指引货车自动排队,自动过磅。如果排队车辆较多,司机可以根据系统提示去吃饭或休息,然后根据相应时间返回,过磅后再自动卸货。以前,一个大门口需要几十个人值守,现在只需要几个人。

钉钉总裁叶军说,他最欣喜的是看到数字化办公平台对于普通创业者的改变。以前,创业第一件事是找办公场地,无论有没有人先租下来。现在,三两个创业者有了创意,会先在钉钉上建一个组织,然后开始工作。

从这些俯拾皆是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数据驱动已经成为新生产、新办公时代的基本标签。 组织成员在线上沟通,业务数据在线上搜集、汇聚和分析,企业与上下游合作方和消费者的连接也在线上。

如果说中国制造的上一代,很多都是洗脚上田,用工厂改变中国;新一代则是用数字导航,用数字化工具改变中国。


新的革命正在展开。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短短一两年,拜OpenAI推出的ChatGPT以及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发展之所赐,数字化办公革命正迅速向智能化办公革命迁徙。用叶军的话来说:“人工智能已经从玩具走向工具,进入千行百业,成为降本增效的生产力工具。”

这一轮的人工智能大潮,美国再立潮头。

比尔·盖茨在其博客中说,人工智能一词指的是创建用于解决特定问题或提供特定服务的模型。而ChatGPT是1980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上一个革命性标志是图形用户界面),整个行业都将围绕它重新定位。企业将通过如何使用它而脱颖而出。

比尔·盖茨认为,随着计算能力变得更加便宜,GPT表达想法的能力将越来越像拥有一个白领工人来帮助您完成各种任务。“您将能够使用自然语言让这个代理帮助您安排日程、沟通和电子商务,并且它将在所有设备上运行,它将查看您最新的电子邮件,了解您参加的会议,阅读您阅读的内容,并阅读您不想烦恼的事情。这将提高您在想做的任务上的工作效率,并使您从不想做的任务中解放出来。”在企业维度上,企业级代理(Agent)将以新的方式赋予员工权力,使员工变得更有生产力。

纳德拉说,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最自然的用户使用界面——便于计算机理解我们而不是我们理解计算机。除了自然界面,另一个突破是我们现在拥有了一个新的推理引擎。“你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一个新的用户界面,更加直观,基于自然语言,但多模态、多轮次、多领域,以及一个推理引擎,几乎每个软件类别,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操作系统,什么是浏览器,从某种意义上都将合并在一起。”

前两年,纳德拉在其演讲中讲述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包括——

农民可以操作一架低成本的无人机在农田上空飞行,收集并传回数据,在农舍中的智能云和智能边缘可以提供即时分析,例如哪里是干旱或病虫害的高发区;

在工厂车间的操作人员,依靠下一代技术来辨别钻头位置的移动,从而确保精密制造;

无论身处何地,医生都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虚拟会诊,检查病人身体,共享图像,并即时从数据中获得见解……

2023年3月16日,在ChatGPT新风口上,微软推出了人工智能助手“Microsoft 365 Copilot”,它基于大语言模型,可以帮助用户在Word中编写文档、在Excel中分析数据或报告、在PowerPoint中创建演示文稿等。

纳德拉说,就像云计算改变了所有软件类别一样,人工智能也将带来一场变革性的转变,“Copilot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办公解决方案。它能够根据用户的输入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在大洋彼岸,智能化革命正在加速度。

2024年2月16日,OpenAI发布了一款王炸级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只需输入文字,便可生成一段60秒的超精细高清视频。这标志着AI技术已经从图文突破到视频领域。这将极大降低视频制作的门槛和成本,使更多人能参与高质量视频的创作。

就在Sora问世之际,谷歌也宣布推出新一代模型:Gemini 1.5。首个登场的多模态通用模型Gemini 1.5 Pro能够一次性处理超过70万个单词的文本、3万行代码、11个小时的音频,或1个小时的视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谷歌模型采用了“多专家模型”(MoE)的算法,因此在回应需求时,只会跑整体模型的一部分,所以回应速度更快,处理起来也更便捷。

人工智能技术的汹涌澎湃,快速迭代,对智能办公形成了强大的支撑和推动。

智能办公时代的呼之欲出,就在眼前。

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革命的进程中,中国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又会走向哪里?《超级助理——AI时代的工作方式》以钉钉的实践为经,以全球办公革命的发展历史为纬,为我们勾勒出一部激动人心、启发良多的创新篇章。


2024年是钉钉问世9周年。钉钉的前身是曾经试图与微信一争高下的“来往”。虽未成功,但创始团队并未偃旗息鼓,而是在企业通信领域找到了突破口,在2015年打造出一款专门解决企业移动沟通与协同的多端平台产品。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从2015年到2020年,钉钉完成了3亿用户的积累。在这一阶段,钉钉先是靠着免费电话、DING消息、已读未读等功能切入了企业级服务软件市场,继而又靠着办公自动化、音视频会议、钉盘等功能,在多人协同办公方面扎下了根。

2024年之前,钉钉有过7次大版本的迭代,所有迭代都是为了降低中国企业数字化的门槛。作为长期关注数字化转型的观察者,我曾多次到钉钉调研,和钉钉多位高管也有深度交流。

在他们看来,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第一个阶段是组织在线,第二个阶段是业务的数字化,第三个阶段是产业互联,即企业与企业间实现数字化协同。钉钉的7个版本分别对应着这些阶段的演化,渐次升级。

为什么钉钉能成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一个基础性、平台级底座?

这要回到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使用软件方面起步晚,付费能力弱,也缺乏付费习惯,“重硬件,轻软件”,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国内也缺乏能和欧美企业服务软件巨头相抗衡的强手。欧美国家则有漫长的信息化阶段,软件定义一切,环境很成熟。

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崛起了属于自己的强大的移动互联网平台,虽然一开始是在消费互联网范畴,但它们建立了强大的能力—— 即时通讯能力、音视频能力、高并发大流量条件下的顺畅运行能力、安全能力等。 这些能力可以在它们进入产业互联网、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时,以非常低的成本(一开始甚至免费)供给广大企业使用,先入门,先从某个单点切入,尝到甜头后再深入。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丰厚利润,也使得这些平台不必求一时回报,而是更有耐心去培育市场。

这些平台中,钉钉因为脱胎于阿里巴巴集团,长期服务各个产业带的中小微企业,对企业、商业的理解更深。加上阿里本身就有很多数字化运营实践,从物的连接到人的连接到系统的连接,积累了很多方法,这也帮助钉钉在早期发展中,可以基于已经成熟的经验,助力企业从易于上手的地方推动数字化转型。

但最重要的原因,是钉钉坚持专注做好基础平台建设,而把大量应用服务交给合作伙伴去做。钉钉也不是没有走过弯路,有一段时间也去做具体项目,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总包,但后来发现,钉钉的任务就是要做好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做好文档、音视频、项目、会议等基础产品,并将这些产品和能力作为底座开放给整个生态。

叶军曾对我说,其实能把这些做好已经很不容易,仅仅是适配到不同的终端设备,对应不同的操作系统,工作量就是巨大的。 比如最近钉钉在做鸿蒙的适配,就需要60个专业的研发工程师工作一到两年的时间。 而当钉钉把基础做好,“隔离”了各种硬件和操作系统后,它自己就像一个操作系统。通过它,产业互联网上的很多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供应商可以高效、方便地触达用户。这也易于形成一个共创共享的服务生态。


2022年12月,在钉钉发布面向企业间协同办公的7.0版本时,用户数已经超6亿。而恰在此时,ChatGPT在大洋彼岸已经爆发,且呈现出不凡气象。(注:截至2023底,钉钉已拥有7亿用户)。

在深入研究后,钉钉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企业数字化的核心价值并没有变,还是组织在线、业务数字化、产业互联;二是AI能将所有这些重新做一遍,做得体验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同时,AI化也不只是大模型化,也包括小模型、中模型、垂直的行业模型,等等。

2023年4月11日,阿里正式发布“通义千问”大模型,钉钉则是阿里接入该模型的第一个产品。4月18日,钉钉用一根魔法棒——斜杠“/”开启了自己的AI新世界。

通过斜杠“/”,用户可以在钉钉文档中拟标题、写诗、写故事、润色文案、生成海报;在视频会议中开启智能会议摘要,会后还能一键生成议程回顾、重点内容、待办事项等;在IM群聊中自动生成聊天记录摘要,让新入群者不用再辛苦爬楼;在投票应用、手绘表格、板书拍照等应用开发场景中,用自然对话自动创建一个低代码应用,还可以通过对话修改应用的内容。

“用AI把一切重新做一遍”,由此拉开序幕。这条斜杠“/”也俨然成了钉钉智能化的超级入口。到2023年11月,钉钉宣布,在超过50万家企业内测之后,钉钉AI的魔法棒正式上线。钉钉聊天、文档、知识库、脑图、闪记、Teambition等17项钉钉产品,以及60+钉钉的AI应用场景全面开放测试。到2024年,钉钉的核心场景全都会具备智能化能力。

钉钉在把自己的产品用AI重做一次的同时,也将智能化底座AI PaaS开放给生态,用大模型帮助生态伙伴和企业客户把产品也重做一遍。

以上海的一家芯片设计公司艾为电子为例。该企业有超千款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要服务近千家客户。每款产品都附有一本产品手册,通常以英文撰写,有几十乃至上百页,里面有大量技术专有名词、表格、电路图和各种参数。客户在使用中随时可能发来线上或电话咨询,企业为此配置了七八十名技术服务专家,每天在本职技术工作外还要花大量时间回答问题,从产品说明书中确认各种细节,非常耗时耗力。

基于钉钉的AI PaaS能力,艾为电子与钉钉共创了艾为专属模型,并基于模型搭建了“IC智能客服”,7×24小时为客户提供即时响应的咨询、答疑服务。不仅大大提高了客户满意度,而且很多知识资产也更好地沉淀下来。

钉钉智能化办公革命的最新进展,是和生态伙伴以及企业共创AI助理(AI Agent)。办公场景是极其分散的,但AI助理会一直和你在一起,从早到晚,足够客观地刻画你,无形之中也是在帮你做各种标注。当它非常懂你之后,例如当你写差旅提示词时,它会从你所属的企业组织中读出出差标准的数据,如最高差旅费限额,在这个限额内给出建议。这是钉钉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在办公领域具有场景优势和数据优势。

此外,钉钉也开始推出针对C端的个人版。钉钉认为,在智能办公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第二大脑”或知识中心。对那些具有较强办公属性的个人来说,钉钉在B端积累的知识和工具,以及庞大的服务伙伴的资源,更有条件打造他们出的AI助理。

当然,AI助理不可能第一天就包罗万象什么都知道,也需要慢慢培养和打磨。但它无止境进化的学习力、记忆力,无疑比自然人更适合办公。在B端和C端共进后,钉钉好像是同时在干微信和企业微信的事。这样的模式没有人走成功过,但值得一试。比如,无论国内的企业微信、飞书还是国外的Slack、Teams、Salesforce都是纯粹toB,而钉钉还有toC的场,能够加好友,而不是用完就走。这是独特的机会,也是复杂的挑战,同时充满想象力。

对企业家来说,有了大模型和自然语言对话,他们可以“一步登天”,很容易清晰地了解实时的人财物产供销等情况。如果企业家想分析一下过去三个月的平均销量是多少,哪一款产品的销量最高,直接问就行了。你越会发问,就越有发现。

当下的经济充满挑战。但从钉钉上可以看到,现在企业组织的创建仍然非常快,每天会注册几千家企业,两三个人就能注册一个,而且他们还可能不在一个城市,是在分布式办公。也许,由于AI化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型态正在发生变化,更接近于“涌现型”,随时可建可撤,可合可分,切换得很快。这可能意味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分工与服务在进一步细化,个人的决策效率会更高,逆变性也会更强。虽然压力很大,但借由数字化技术,组织的响应速度和韧性也在提高。

有一个天马行空又富有逻辑的想法,智能时代可能会带来一个新趋势,即绕过App的边界,直接触达数据。 未来不需要有那么多App,用户端有一个超级App就可以了。这个超级App将帮助用户解决掉与其它App之间的数据连接互通,也会跟周边的打车、订房等软件集成到一起。不再有跳转,不会有界面,就是一个智能入口,操作极简,把底层的数据都打通。甚至未来连SaaS、PaaS和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及服务)这三层都会被绕过,用户直接由AI层调用MaaS(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务),用一个MaaS界面加上模型,解决所有问题。到那时,“不找关系找(AI)助理,助理帮你解难题”会是普遍的场景。

未来已来。让我们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最让人兴奋的新办公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关注,不去参与。


No.5841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秦朔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图片 视觉中国

6月26日,

AI全明星盛典MAKE 2024钉钉生态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由秦朔主编的《超级助理——AI时代的工作方式》也将在大会上首次亮相,

莅临现场即有机会获得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