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缓解旱情,江苏徐州进行了一场人工增雨作业,但增雨时段恰巧赶上一场明星演唱会,场馆内部分歌迷淋了雨,由此引发一些质疑和不满。“花了好几千元挨浇,徐州气象,你们故意的吧?”“能不能演唱会之前下完!” 增雨抗旱和演艺消费,都是有利于群众的好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信息差的问题。


其实,站在歌迷的角度, 花钱购买了演唱会门票就想拥有最佳观赏体验,被突然的降雨影响了观感,发发牢骚、抱怨几句也可以理解。演唱会是演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多场演唱会“凡开票必秒光”,这是消费升温和经济复苏的重要体现,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市场的生机和活力。

而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角度,抗旱保墒也是慢不得等不得的。 从当时当地情况来看,徐州多次发布高温预警,6月13日启动全市抗旱四级应急响应。据当地农业部门统计,徐州土壤缺墒面积达249万亩,抗旱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人工增雨,对于保住当年粮食收成至关重要。从后续的反馈来看, 这次增雨作业也的确有效改善了徐州地区的土壤墒情,使当地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其实对于抗旱保夏粮,大多数人都是持支持态度的,也具备这样的粮食安全意识。 人们不理解的是,“为何一定要选择7到9点这个时间段增雨”。 这和人工增雨抗旱的必要实施条件有关。人工增雨并非人工降雨,增雨作业也不是凭空造雨,不能随时随地进行,需要具备一定的气象时机和条件。云层厚度足够厚、云中有足够的水汽补充以及水汽的循环、上升气流,三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决定权并不在“人”手里。雨没来就发射增雨火箭弹,或者雨来了还没发射,都行不通。 况且,在演唱会前一天,徐州气象部门在得知21日中午到夜间有一次较明显降水后,随即发布了《人工增雨作业公告》,进行提前告知,可以说是符合人工增雨作业相关规范要求的。

经过多方回应,这场争议已经平息。而在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的今天,这场争议也给相关部门提了个醒,要看到社会大众与专业部门之间的隐形信息差,加强科普宣传引导,增强公众对防汛抗旱知识的了解,真正把好事办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杜娟

监制:李竟涵 梁冰清 编辑: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