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立即了解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魏徵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如果只用一张图来描述这几天的南方各省,估计下面这张图片最合适。


虽然每年六月都有梅雨,但是今年的降雨量感觉格外多。

6月19日,漓江桂林水文站水位148.83米,超警戒水位2.83米,超过代表性的1998年的148.4米。

6月24日9点到10点,长沙市在一个小时内下了达7.68亿立方米,打破了当地的降雨纪录。7.68亿立方米是什么概念?相当于54个杭州西湖。2021年郑州水灾时,是24小时内107个西湖灌了进去,长沙如今是一小时内承受了一半。

就连这一“计量单位”自身的水位也在狂涨,6月23日16点左右达到最高点,7.37米。据报道,杭州政府将西湖的九个出水口全部打开了,泄洪场景甚为壮观,平时躲在湖底的鲤鱼,都蹦出来了。以及本地社交媒体上狂传的灵隐寺步道变瀑布等,令多年居住在杭州的小巴也刷新了认知。


图源:浙江日报

据中央气象台,27日至30日,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的部分地区,还会有大到暴雨。

持续的暴雨除了视觉冲击,更重要的是经济冲击。本次暴雨席卷了长江流域,冲击几个重要的经济生活带、旅游带、农业带:农民们的经济损失最直观,无数房屋被山洪推倒,无数水稻被泡到发芽,无数鱼塘被冲垮,无数猪牛羊被洪水冲走。

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出现了诸多不便。就这几天的功夫,不知道有多少上班族被淋到感冒,多少小区变成了“海景房”,多少汽车被洪水泡坏了,多少旅客被困在了车站,多少商铺变成了“游泳池”,多少酒店变成了“污水塘”,多少仓库变成了“黄泥湾”……

大暴雨史上并不罕见,但没那么频繁、破坏力也肉眼可见地增长,相信更多的人也感觉到了,“极端天气频发”已经不再是报道、文献中的“预警”,而正在成为生活中的新常态。

由此,过去没考虑进去的事情,现在恐怕到了不得不考虑的地步。比如,人生中最重要的两大消费——买房买车。


暴雨是房地产的“照妖镜”

厦门大学戴亦教授曾说过一句话:“台风天才是最佳看房日,真假豪宅一眼看穿。”

一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商品房小区,当面对暴雨天气时,常会暴露出内部千疮百孔的原形。

比如每个南方城市,都会有这样的小区,“逢雨必淹,学区房变成涝区房”。

今年这轮大暴雨袭来时,长沙的一些旧小区都出现了严重的内涝,有的地点水深甚至超过一米。不仅业主们出不来,快递外卖也进不去,只能在家里挨饿。


暴雨致长沙城区多处积水

不只老小区,一些高大上的新小区,也会被水淹。6月23日,杭州某高端小区的地下室,就变成了“水帘洞”,雨水穿过地缝,下流的水量甚至能形成一道道水柱。

4月23日,小红书某网友发帖称,她以8万元/平方米的价格,购买了深圳的一套商品房。没想到交房第一天,就遇到了暴雨天气,大水就从外面灌了进来小区大堂,直冲电梯间。

为什么现在小区的内涝概率比以前出现得更频繁了?

首先,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1%提升到2023年的66.16%,城镇人口增加约3亿人。海拔较高的地方已经被占完了,开发商只能向低洼易涝区扩张,“捞区房”也就增多了。

其次,近几年房地产行业不太景气,开发商的利润率越来越薄,政府要求开发商在规定时间内“保交楼”,而为了赶进度和节省成本,一些开发商放松了房屋质量关,导致施工队有机会偷工减料。

其中受伤最大的,是江景房和海景房的业主们。他们斥巨资买的房子,在低质量的拖累下,反而成了负担。

2018年夏天,台风“山竹”席卷深圳,深圳当地的知名海景房“深圳湾一号”一度被台风吹得摇摇晃晃。情急之下,物业让业主们下撤。由于害怕电梯有危险,业主们只能选择走楼梯,从40多楼一直走到负一楼,花几千万买了超级豪宅,却把自己过成了难民。

除了台风、暴雨外,高层豪宅还要面临地震考验。

今年4月3日,台湾发生7.3级的地震,台北的震感非常显著。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的豪宅顶楼游泳池变瀑布,受损严重。

所以,小巴也浅问大家一句:你们在买房或租房前,有没有考虑过小区管道的疏通性、物业公司的应急能力、房子本身的抗震性、地下车库的排水能力?

换言之,是否有把“极端天气”考虑在买房要素中呢?



极端天气对新能源汽车的考验

既然刚才说到了地下车库,私家车问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据交通部统计,2023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36亿辆。相当于每四个中国人,就拥有一台汽车。

所以当大暴雨来临时,高汽车保有量的境况之下,车主们第一个担心的就是汽车的安危。

对于一些车主来说,汽车是家庭重要资产,哪怕地下车库或停车场已经变成了“汪洋大海”了,有些车主都会冲进去挪车,甚至车外积水超过了安全线,有些车主都舍不得弃车,以至于每年都有人因被困在车里而遇难。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大家对雨天开车的安全忧虑变得更深。很多网友认为,“下雨天开电车,电池进水会漏电”。

事实上,这是谣言。 《科技日报》曾做出过解释:

新能源汽车在设计过程中,关键部件都会考虑IP等级,也就是防尘和防水的等级,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漏水的。新能源汽车会在高电压、电源和整车地线之间搭铁线,此线接上后,整个车即使在漏电的时候它的高压件和整车也是同一个电压,是没有压差的,可以放心使用。

在暴雨天气下,电车车主最应该担心的不是电池,而是轮胎。

比起燃油车,电车在行驶过程中更容易打滑,一方面,电车没有怠速,瞬间起步扭矩较大,在起步时,轮胎容易打滑;另一方面,电车一般比燃油车重几百公斤,因此在过弯、制动时,车辆惯性也就更大,轮胎更容易侧滑。


暴雨导致路面积水

除了暴雨,电车车主还要担心的是寒潮和高温天气。

寒潮天气一来,动力电池的续航里程就至少要缩水四分之一,如果车主再打开制热空调,那续航里程就会继续下降。如果温度低到零下20度以下,那就会出现更尴尬的事情,电车的隐藏式门把手被冻住了,车主打不开车门,用不了车。相对来说,燃油车在低温环境下会更好用一点。

温度太低不行,温度太高也不好,比如大部分电车自燃事故,就发生在酷夏。

曾经有很多新能源车企为了做大车内空间,装上了全景玻璃天窗。但是到高温天气,火辣的太阳就会穿过玻璃,对乘客进行“烘烤”。

种种设计之下,不免让人头疼。因此小巴也想问各位一个问题:作为车企,在汽车的设计和生产环节,对暴雨、高温、寒潮等天气的考虑程度有多少?作为消费者买车时,除了日常的驾驶安全外,极端天气的应对是否也是各位会“挑刺”的部分?


商家和企业的侥幸心理

个人生活,考虑极端天气,个人做生意,或许更需要考虑极端天气。

去年8月份时,京津冀就曾遭遇严重暴雨,当时受灾严重的地方有北京房山、门头沟,河北涿州、白沟,而这些地方刚好有大量的快递企业的分拨转运中心,涿州当地更是有近百家出版社和出版商的库房。

大雨之下,仓库成了一片汪洋。最怕水的书和最汹涌的水遇到一起,酿成了快递仓储和出版社加起来超百亿元的损失。

快递、仓储之外,还有便利店这种与日常生活尤其是发生极端天气时与生活休戚相关的小业态。

2021年的河南特大暴雨中,由于处于受灾严重的城市中心,7-11便利店受灾严重,许多店铺除了无法正常营业,店内的鲜食、饮料等生活必需品也都被污染,普通居民的主要生活用品来源被切断。

还有工厂。

还是2021年,还是河南,一家铝合金工厂附近,临近排污的河流在暴雨下水位暴涨,围墙倒塌,厂区进水,当厂区内合金槽内的高温融液遇上洪水时,冲天的大火球伴随蘑菇云直冲云端。

虽然最终因为疏散及时,没有人员伤亡,但是万一呢?

2020年7月安徽歙县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歙县经济开发区内190个企业和100多个体工商户库房浸泡在水中,官方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5个亿。

快递网点受灾受损严重的案例,正是因为辖区当地多为临时库房;临街店铺受灾严重,也多为处于选址的地势较低的商家们。至于开发区本身,或许在建设时,也没能把极端天气纳入考虑。

多考虑一点会不会更好?答案是会。

同样发生在2021年河南暴雨期间,当地的三全、双汇等食品厂却幸运地躲过一劫。原因在于他们的工厂地址远离了市区,不用遭受不堪重负下的城市排水系统的衍生影响,也避开了风暴中心。

小巴又要问了,未来企业或者开发者们,在给工厂、店铺选址、设置安全防范时,是否更有必要将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纳入其中,有识之士对于未来企业该如何做好安全建设,是否有一些配套方案?


暴雨过后的工厂


超大城市的应急预案

企业没有考虑好极端天气的问题,代价是直接经济损失,那城市建设者没有考虑到极端天气,那就不啻于在整个城市的民众头上悬挂了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

过去20多年里,城镇人口从4.59亿增长到9.02亿人,与此同时,城镇建成区面积从2.24万平方千米扩展到6.03万平方千米。如此规模空前的城镇化进程,开始让城市遭遇极端天气下的洪涝伤害概率大幅度上升。

从2006年以来,每年受淹城市都达百座以上,“城市看海”成为常态。

倘若只是“看海”,危害性或许对一些居民来说还能接受,但是这种看海,在许多时候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危及生命。

2021年郑州遭遇暴雨时,当天城内多处地方陷入严重内涝,不仅隧道、汽车道路有数十处积水,甚至一些道路还有几十处断行和塌方。

与此同时,郑州电网主网中,29条高压输电线路被迫停运,38条高压输电线路受损,配网中441条10干伏线路停运,共影响473个居民小区。

交通、供电、通讯严重受阻,一座拥有干万人口的中原大城,转瞬间陷入停滞。

实际上,对于城市应对极端天气,文献早有研究,一个概念名为“单元人口脆弱性”。即某块区域人口密度越高,或者15岁以下65岁以上的弱势人口群体比例越高,那么这块地区的人口脆弱性就越高。

一旦出现暴雨、洪涝这样的复合灾害,在这类人群的逃生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这类区域遭遇到的损失就会非常大。


相对应的,评价城市抗灾害能力,也有一个指标,叫“城市韧性”,涵盖了四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技术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和政府韧性。

技术韧性是城市的通信、能源供排水、交通、防洪等生命线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经济韧性是,城市应对外部经济形势变化或原材料供应停摆时候的能力;社会韧性则是重大灾难事件发生时,社会和民众冷静不恐慌的能力;政府韧性则是,政府在任何情况下服务市民,并维持正常的社会功能运行和秩序稳定的能力。

看起来很复杂,但表现在一个城市上,却非常直观,比如深圳。

当遭遇强降雨天气时,一些地区的人行道,排水通畅到甚至看不见水坑。而且即使路上遭遇极端天气险情,整个深圳有582个常设的应急避难场所,可供避难。

2023年,深圳曾实施《深圳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2021-2035年)》,里面提到建立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比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等。

按照里面的规划,会布局24处中心避难场所、150处普通长期固定避难场所等,能够满足约228万人的中长期避难,相当于深圳人口的十分之一还多。

因此,小巴发问,想把这个问题抛给城市建设者和规划者们:什么时候城市能从“抗灾”走向“耐灾”?


结语

有句话叫“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意思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要提前做好准备,以防范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

在提了这么多问题之后,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车企、工厂主、企业家们,抑或是城市规划者,小巴其实都只想让大家关注一件事情,即普通人日常的吃穿住用的设计,汽车出行的设计,店铺选址、快递库房、工厂厂房的设计,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这些当中,很多是缺乏对极端天气的考量的。

随着全球极端气候的增加,中国的地大物博在某种意义上,也会让我们遭受更多的自然灾害,如果这种面对灾害的“韧性”开始被更多人考虑到注意到,一场席卷南方的大暴雨,不应只是停留在社交媒体中的给人惊叹,更应该提供一些反思的空间。

正如人们不会因为地震频发而放弃去日本工作的机会,却可能因为印度的基础建设差、时常断水断电而犹豫,未来的产品或城市能否提供给大家一个能在极端天气下“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安全感?

这是一场暴雨带给我们的思考,或许也能成为一个创业创新的机会。

本篇作者 | 饶祖分丨梅浩宇 | 责任 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走进标杆工厂|内容白皮书》

汇集11家标杆工厂精彩内容,带你一起云逛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