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全国各地陆续放榜,学子们也都查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绩。那么在古代,科举考试是学子们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科考后他们一样要经历考试后的焦急等待、放榜日心情的激情澎湃,然后或是中举后的春风得意,或是落榜后的沮丧失落。不管是 “一日看尽长安花” 的得意还是 “还家羞著别时衣” 的失意,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


放榜前:长安虚过四年花

在古代,因交通和科技不发达,科举考试不具备就近参加考试的条件,所以学子们要到省城和京城参加考试。一些距离京城比较远的考生,往往赶考路就要走上一两个月。科举考试没有固定的时间,唐朝时一度在秋天开考,次年春天才公布考试成绩,一些路途遥远的考生往来不便,于是考试后到放榜前的这段时间就住在京城。

除了一些在京城有亲朋好友家可以借住的学子,多数外地考生都是住在客栈中,因此这段时间也给学子们提供了结识和联络的机会。他们三五成群,或七八成队,游街看景必不可少,举杯邀月、诗词歌赋等文雅之酒有场必到。有风流倜傥之士前往风花之地;也有蝇营狗苟之辈去见朝中同乡。大诗人王昌龄和孟浩然的结识,很可能就在王昌龄因考试滞留长安时期。

对于贫寒的考生,这段滞留京城的时间并不好过。比如诗人孟郊家境贫寒,参加完科考之后要在长安居住半年有余,贫苦的他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困难。

“病客无主人,艰哉求卧难

飞光赤道路,内火焦肺肝。

欲饮井泉竭,欲医囊用单。”

这首《路病》写出了孟郊生活困顿且疾病缠身的艰难情形,想要喝水发现井水干涸,想要去治病则囊中羞涩。由此判断孟郊的生活可能连温饱都难保障,更别说看病买药了。

另一首《长安羁旅行》则写道:

“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

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

可见滞留京城的孟郊生活和精神状态都不太好,经常不梳洗,蓬头垢面,每顿饭仅是粗茶淡饭而已。

让学子们更焦虑的是等候成绩的紧张心情。晚唐进士翁成赞曾写过等待放榜的心情: “长安虚过四年花。” 对于一个忙碌在仕途的举子而言,是无心关注自然界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的,也许看到那百花争艳,更会使举子那颗敏感的心加速跳动。花有再开时,而自己的仕途之路何时才能打开?


古代科考图

毕生参加过多次科考而未中举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一名叫王子安的学子等待放榜的心情:

“入闱后期望甚切。 近放榜时,

痛饮大醉, 归卧内室。

忽有人白:‘报马来。’

王踉跄起曰:

“‘赏钱十千!’俄又有入者曰:

‘汝中进士矣!’

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

其实这些都是王子安醉酒后的幻觉而已。想必蒲松龄自己也经历过多次这种等待放榜的焦虑心情。

据说,在放榜的前一天晚上,考生之间就会传播各种消息。这一晚他们会彻夜难眠,一边打听消息,一边焦急地等待放榜。放榜日天不亮,张贴榜文的墙下就站满了等待看榜的学子。

放榜日:卷帘谁不看神仙

能从科举考试的千军万马中杀出来,在唐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据著名学者傅璇琮考证:“唐代进士科所取的人数前后期有所不同,但大致在三十人左右。据唐宋人的统计,录取的名额约占考试人数的百分之二三。明经科较多,约一百人到二百人之间。进士、明经录取人数加起来,也不过占考试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所以放榜日这一天是万众瞩目的日子。唐进士试放榜多在二月,一般在清晨,榜张贴在贡院东墙。据《唐摭言》记载:

“南院放榜,张榜墙乃南院东墙也

别筑起一堵,高丈余,

外有 壖垣,未辨色;

即自北院将榜就南院张挂之。”

榜文以黄纸淡墨书写,喜庆吉祥,故称“金榜”,这也是“金榜题名”的来历。唐代的榜文一般是4张,唐代以后各朝代基本延续了张贴“金榜”的发榜方式,不过随着录取人数的增加,纸张数也随之增加了。

能够金榜题名者谁?放榜日是牵动长安的一件大事,不但为应试者关心,这也是百官乃至长安百姓很关心的事情。唐代徐夤的一首《放榜日》描绘了这天放榜之时全城轰动的景象: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万里随便金鸑鷟,三台仍借玉连钱。

花浮酒影彤霞烂,日照衫光瑞色鲜。

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长安城里车马喧闹人声往来,原来是中举的金榜挂出来了。老百姓们也纷纷从家中出来挤上街头,去看看今年谁是中举的“神仙”。

明清时期各省的乡试放榜也极具仪式感。清代的乡试是省内考试,也是淘汰率极高的一个环节,其放榜过程万众瞩目。据《清稗类钞》载,清代乡试榜单公布时,

“自朝至致毕,别自第五名倒写至解元,

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

至是时而人声嘈杂,如鼎沸,如火警,

如乱兵之入城,如夕鸦之归林”。

可见这一过程颇具悬念性与仪式感,写一个名字都要更换一下屋里的红烛,而屋外等着看榜的学子和群众心情更是时而紧张时而澎湃。

一张《江南贡院放榜图》,形象地记录了明清时期乡试放榜的情形:一张巨大的皇榜张贴在江南贡院门前的照壁上,皇榜下的人摩肩接踵,争相观看。有的学子拨开人群往榜单前面挤,有人发现名落孙山后正仰天长叹,还有的学子看到自己的名字欣喜若狂地奔走相告……


《贡院放榜图》

科举结果会对个人命运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有些考生面对未能上榜的结果难免会情绪失控。《唐摭言》便记载了元和六年一次监生撕毁榜文的事件,礼部只好 “以虚榜自省门而出,正榜张亦稍晚”, 暂时控制一下场面。

放榜后:春风得意马蹄疾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 的学子们而言,一旦科举及第金榜题名,可能会出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因此,放榜后看到自己金榜题名,想到不仅打开了仕途之门,也给自己和家族带来了无限荣耀,沉醉在及第的喜悦中也是人之常情了。

最出名的一首写及第后喜悦心情的诗作莫过于孟郊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蟾宫折桂敲开了仕途之门,挫败多年后46岁才中举的孟郊感觉人生由此而发生扭转。诗中将“昔日龌龊”与今日的鲤鱼跳龙门相比,自认为不值一提。他策马走过长安的大街小巷,一天之间便把长安的美丽春景尽收眼底。与孟郊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唐代文人袁皓《及第后作》: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崄津。”

总之,在科举及第的诗人眼中,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惬意。

唐人言曰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可见唐朝的科考之难。困居科场多年的举子,一旦科举及第初闻喜讯,一些诗人还会有“喜过还疑梦”的情态。在听到科举及第喜讯同时,也有让士人挥之不去的“惊”“疑”“梦”。姚合的《及第后夜中书事》曰:

“夜睡常惊起,春光属野夫。

新衔添一字,旧友逊前途。

喜过还疑梦,狂来不似儒。”

夜里睡觉时还会惊醒,怀疑自己中了科举到底是真实还是梦境。可见科举及第这件改变人生历程的大事带给文人的惊喜和惊疑。


明赵秉忠状元卷

然而,毕竟大多数人是落第者。参加科考能否一举高中是很多士子乃至全家人多年的心愿,有的家庭父母甚至给儿子定下 “科举不第,不得归家” 的规矩。唐代进士杜羔早年落第回家,其妻赵氏作诗《夫下第》曰:

“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

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

赵氏把丈夫落第当作很羞愧的事情,生怕人知道,可见人们对科举一第的期望之大。

晚唐著名诗人许浑写过一首落第诗《送杨发东归》:

“红花半落燕于飞,同客长安今独归。

一纸乡书报兄弟,还家羞著别时衣。”

同乡杨发和他一起参加科考,杨发金榜题名,自己却名落孙山,于是连离家时的衣服都无颜再穿,心情沮丧又羞愧。

可以想象,放榜后朝廷会设置宴会为中举的士子们庆贺,皇帝还会亲自接见前三名的进士。中举的学子们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出席各种酒会宴席。而那些落榜的文人们只能仰天长叹,收拾行囊回乡以备下届再考了。

那些年关于金榜题名的故事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放榜前后的心境与现代人并无二致,均充满紧张、期待和焦虑。那么,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金榜题名故事。

在唐代时,每每在放榜之后就会有挂名的考生,激动之下一把撕下自己的名字大声欢呼着“我中举了”,四处则有不少还没找到自己名字的人各种羡慕嫉妒恨。

而这难免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在撕下自己名字的时候,免不了会错手也撕掉别人的名字,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考官就针对此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虚榜。所谓虚榜,就是一份没有录取者姓名的“榜”。

这样做的坏处是,一些在这张榜上看到自己名字的人可能会经历从欣喜若狂到如丧考妣这种天上地下般的巨大落差。而对于那些真正的上榜者,除了一份天大的前程外,还有立刻就能获得的各种荣誉。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传说中的钟馗,那也是响当当的一甲“进士及第”的身份,可惜他长得实在太磕碜了些,然后在皇帝召见时,将皇帝都给吓懵了。皇帝一看这还得了,我大唐堂堂的进士及第竟然长得这么磕碜,那不是给朝廷丢脸吗?!然后,一句话就把他这个身份给剥夺了。

到了宋朝,这些放榜时出的奇闻异事就更多了。

最奇葩的是,那时富有的商人们好像都开始喜欢抢人了。什么?抢人才?你想多了,就是抢女婿。很多商人在忙活了大半辈子挣下万贯家财后,又担心自己这身家被人眼红,最终保不住且不说,还可能突遭飞来横祸之类的,所以就想方设法的要与官家扯上点关系。只是,自己培养终究太难,且是个长期投资,还不一定能培养得出来,那就只能去抢现成的了。就这样, 榜下捉婿 的习俗就这样诞生了。


榜下捉婿

据说在 “捉婿” 现场,就跟如今的拍卖会似的,各家抢女婿的向列为进士们报上丰厚的嫁妆,看谁家报的高,谁家就胜出。而最终没有胜出,没有“捉回”女婿的人就开始想阴招了——偷。这样一来,就有更多让人哭笑不得的笑话出现了,经常有人被三五大汉“偷”回去后,被发现已经与别家拜堂成亲了的。

想到那种场面,你是否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喜感呢?

到明朝时,科举放榜这些就要正常了许多,毕竟开国皇帝老朱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在那里放着。据说,在当时的贡院门前的地上,还一直埋着一位因贪墨考生的银钱而被砍了的开国将领的头颅。

至于清朝就不说了,科举发展了近千年时光,到清朝时已有太多人陆续发现了其中的各种弊端与不公,这从那部《儒林外史》中就能看出许多,而《范进中举》只是作者吴敬梓所描写的其中一个小角落罢了。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分享

自己或身边的考生

高考查分和被录取时的情景

综合自:新黄河app、知乎@洞冥事等


高考成绩今天公布,查分点这里!

中国的夏天有多美?20个夏天的名字告诉你!

暑期书单 | 中小学生经典必读书单,为孩子转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户明方 编辑丨李钰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