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立即了解

部分惠民保产品赔付率低于40%

6月26日消息,截至2023年,惠民保已经覆盖了除西藏外,中国大陆的全部省级行政区。虽然退出、进入、重组不断,但过去4年间惠民保产品数量翻一番,从112支发展到243支,参保人数翻了3倍,保费总额也几乎是2020年的4倍,达到190亿元。

有机构统计了2022年56款惠民保的赔付率,发现其中有20款赔付率低于70%,14款低于60%,甚至有5款低于40%。如果以行业公认的20%—25%的成本来计算,这些惠民保都有足够的盈利空间。并且,2022年中国共有232款惠民保产品,大部分赔付率低的保险产品并不会公布其赔付情况。(第一财经)

|点评| 惠民保从诞生之初在保险行业内就饱受争议。在产品定位上,惠民保是一种作为医保补充的商业保险,因为其中往往有地方政府的深度参与,产品又带有准公共服务性质,保本微利是不少地方政府给惠民保指定的明确标准。很多保险公司参与惠民保项目是为了树立企业形象和引导客户进行二次投保,但事实证明在引导客户方面惠民保的效果较差。

在一些中小城市,惠民保的赔付范围和医保重合度很高,以此降低产品赔付率达到盈利。尽管如此,去年还是有七十多款惠民保产品停止运营,且多数集中在二线、三线城市。相对健康的青年人可以少添点钱购买赔付更高的商业险,家庭条件更为一般的中老年人更倾向于购买惠民保,这种客户画像始终是惠民保绕不开的难题。

每10个清北毕业生约有8人考研考博

6月26日消息,高考成绩陆续发榜,各地纷纷举办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会,在咨询会上,专业就业前景、保研率、转专业等成为关注的热词。近年来,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通过升学提升自身学历优势,以增强就业竞争力,重点高校整体的读研率呈现上升趋势,读研已经成为很多名校本科毕业生的首选。

据统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1所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率达到或超过了七成。11所高校外,还有一批名校的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超过了50%乃至60%。近年来中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过去6年,我国研究生增幅超过六成,其中,博士生招生6年增长82.7%,硕士生招生增长59%。(第一财经)

|点评| 名校生扎堆内卷学历趋势恐进一步加强。先看积极方面,社会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大学生希望进一步钻研,无论是对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还是对于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

然而,我们也应更理性地审视这一现象的潜在隐患。名校生卷学历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原因是当下就业难的问题。如果就业市场好,深造意愿还会如此强烈吗?高校扩招愈演愈烈,扩大生源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源质量难以与往年相比,客观导致了大多数名校生竞争力不足,难以获得心理预期的薪资水平。如果深造只是为了更好地卷一份安稳的工作,那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教育资源浪费和就业压力,不利于某些高精尖技术行业的发展。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中国获批上市

6月25日消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了诺和诺德公司研发生产的诺和盈(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中国的上市申请。摩根大通去年曾预计,在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双巨头”的推动下,2030年这类药的年销售额将超1000亿美元。仅仅半年后,BMO Capital Markets就又把预期推到了1500亿美元。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目前有两款产品。本次获批的诺和盈在2021年4月继利拉鲁肽之后,以“超重或肥胖”为适应症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并在同年再获欧盟批准。2023年中国司美格鲁肽市场规模为52亿元,同比增长108%。分析师预测今年中国司美格鲁肽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元。(综合中证报)

|点评| 如果没有听说过诺和盈的名字,那“减肥神药”的鼎鼎大名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闻。较早上市的诺和泰是降糖药,于2021年4月在中国上市,但真正让其声名鹊起的还是其优秀的减肥效果。和其他减肥方式不同,诺和盈不需要锻炼、节食等额外手段,只需要轻轻打一针,就能在短时间内看到减肥效果。

不过,“神药”的另一面是较为明显的副作用,大部分使用该针剂的人,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肠胃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接踵而至,还有一些更严重的副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证实。并且,这种药物需要每周一次,连续注射一年,不然体重很容易就会反弹。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可能比身材管理更为重要。

挪威宣布囤粮以自保

6月26日消息,挪威农业和食品部与四家私营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挪威政府寻求在今明两年储备30000吨粮食,目标是到2029年将储备增加到82500吨。粮食将交由这几家公司保存,但归挪威政府所有。挪威政府声称,这些公司可以在各地自行建造储存设施,并决定在哪里储存应急粮食,但它们必须在需要时向国家提供粮食。

挪威农业和食品部表示,建立新的粮食储备是为了应对不可想象的情况,新冠大流行、俄乌冲突和气候变化均是增加储备的原因。除了挪威之外,丹麦政府近期也要求公民储备水、食品和药品等资源,并在家中储存碘片,为袭击或其他潜在危机做好准备。(财联社)

|点评| 挪威此举或是为了应对俄乌冲突的可能扩大化。目前,全球粮食供给稍稍多于需求,维持在一种紧平衡中。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粮食的挪威,短期内虽然不会像非洲一样买不起粮食,然而近几年国际贸易路线却频繁受阻。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甚至苏伊士运河货轮搁浅都会导致欧亚海上航线被干扰,再加上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全球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屡次暂停粮食出口,极端天气频发给全球粮食产量带来减产风险。越来越多的国家发现,世界粮食供应格局远比想象中的更脆弱。

事实上,包括中国、美国、印度等全球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常驻粮食储备机构,挪威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并不算多么有远见。

部分央企旗下公募已启动退薪工作

6月25日消息,有关“公募基金经理300万以上年薪全部退还的消息”有了进一步更新,据了解,确有部分央企旗下公募基金实施限薪举措,要求自2022年起年收入超出标准的退薪,该措施已于本周启动,不过退薪标准并非上述的290万元,而是达到一定标准后,部分退回。

本月初,市场曾传出监管要求各大基金公司2019年以后300万以上的薪酬全部退还,并声称“马上要出文件,估计一批人要卖房子退钱了”。不过,多家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第一时间回应传言不实,并表示暂未收到监管层出台此类规定的通知。此前,亦有多家媒体报道称公募基金推出限薪令,基金经理年薪封顶120万,不过,这一消息至今尚未得到证实。(综合证券时报)

|点评| 公募基金高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亏着广大基民的钱,却依旧能领着高薪过日子,这任谁来了都会不服气。限薪也好,退钱也罢,规范公募基金从业人员薪酬水平,遏制过高薪酬问题,确实是监管部门“严监管”理念的具体体现。

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并不是一定要限制基金经理的薪酬,也没有这么强的仇富心理,关键在于这几年大多数基金经理在其位而不谋其职,相当于拿着老百姓的钱在挥霍,这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如果他们真的能为投资者带来切实回报,有钱大家一起赚,何乐而不为?

巴菲特再度减持比亚迪

6月26日消息,据港交所最新文件显示,伯克希尔·哈撒韦在6月19日出售了201.75万股比亚迪股份,平均减持价格为每股234.57港元,持股比例从6.18%下降至5.99%。由此计算,此举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共套现约4.73亿港元。据悉,这是巴菲特第15次减持比亚迪。

值得注意的是,公募基金对比亚迪股票的持仓,在2021年末达到最高点后,也在持续减持。按照持股数量看,根据年报数据,2021年12月,公募基金合计持有1.7231亿股比亚迪A股,到2023年底持有9232万股,两年间减持了7999万股。从持股基金数量看,2021年末和2022年末,持有比亚迪的公募基金均超过1200只,到2023年末剩下667只。(澎湃新闻)

|点评| 巴菲特和比亚迪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时是他的搭档芒格坚决表示伯克希尔应该投资比亚迪,现在这笔投资已经成为伯克希尔投资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过去两年,持有比亚迪十多年的伯克希尔开始陆续减持。巴菲特领导下的伯克希尔在投资方面践行着一句话“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比亚迪在燃油车时代只是一家普通车企,伯克希尔大笔投入,等到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量足以和特斯拉争夺全球第一的宝座时,伯克希尔默默退出,这种横跨十年的投资眼光,是国内多数公募基金远不能及的。

目前,全球新能源市场已经从“蓝海”转变为“红海”,各家车企在新能源车领域杀红了眼。比亚迪虽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却难以彻底确立竞争优势,这可能是巴菲特决定逐步减持比亚迪的重要原因。

哪吒汽车启动IPO三年亏损超183亿元

6月26日消息,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在哪吒之前,已有蔚来、小鹏、理想、零跑四家造车新势力成功赴港上市,目前市值分别约为721亿港元、584亿港元、1454亿港元、353亿港元。若上市成功,哪吒汽车将成为港股上市的第五家中国造车新势力企业。

目前哪吒汽车已经推出5款新能源汽车,2023年的总销量为12.42万辆。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哪吒汽车的营收分别为50.87亿元、130.5亿元、135.55亿元;净亏损分别为48.4亿元、66.66亿元、68.67亿元,三年合计亏损超183亿元。早在2020年,哪吒汽车就曾宣布启动科创板上市申报工作,但最终未能成行。2022年,业内再次传出哪吒汽车拟赴港IPO的消息。(澎湃新闻)

|点评| 公司净亏损逐步扩大恰好呼应了近两年日益内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这一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善的背景下,哪吒汽车多次试水A股未果,现如今前往香港上市引入外部资金,可能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再不寻求突破可能就会彻底沦为行业炮灰。

4月以来,港股市场迎来复苏,叠加港股和A股不同的投资偏好,对新兴行业青睐有加,给予了新能源车企更大的资本运作空间。若公司成功上市,将为自己赚取一定的时间窗口,让公司能持续扩大研发投入,布局全球化市场,拥有和其他车企竞争的底气。

两市全天震荡反弹创指涨1.8%

6月26日,市场全天震荡反弹,创业板指领涨。盘面上,AI概念股集体爆发,应用方向领涨,PCB概念股探底回升,汽车零部件板块表现活跃,锂电池概念股一度冲高。贵金属、ST等少数板块下跌。总体上个股涨多跌少,全市场超4800只个股上涨。沪深两市成交额共计6434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48亿。

截至收盘,沪指报2972.53点,涨0.76%,成交额为2762亿元;深成指报8987.3点,涨1.55%,成交额为3672亿元;创指报1730.64点,涨1.8%,成交额为1779亿元。(新浪财经)

|点评| 周三两市迎来久违的反弹和难得的普涨局面,午后两市全面回暖。神秘资金连续三天进场,加之两市连续调整,少量场外观望资金按捺不住开始入场,在地量的被动卖出环境下,少量主动买盘足以撑起反弹,“闭门会议”“平准基金”等多个一眼假的传闻在市场中流传。

从板块上看,近期证监会对于支持科技企业频频发声,科技板块全天涨幅居前,多数板块都属于情绪带动的超跌反弹。周二已经出现基金被动砍仓的迹象,不排除机构自救的可能性。反弹行情的延续,还需要观察后续成交量是否修复至正常水平,以及实质性的利好落地。

文中股市、期货内容仅供参考

不构成投资建议

栏目主编 | 魏英杰 | 主编 | 何梦飞

用数据深挖行业机会

读懂2024潜力行业

点击下图 立即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