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郑晨烨 “光伏行业的激烈竞争实际上反映了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吸引了大量企业想要进入分一杯羹。如果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行业,就不会有如此激烈的竞争。”近日,晶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459.SZ,下称“晶澳科技”)首席技术官欧阳子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分享了其对当前光伏行业发展的看法。

欧阳子认为,当前光伏行业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供需失衡的问题,更是技术提升和市场化能力的竞争。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推进,光伏行业的前景依然广阔。

他认为,未来五到十年,光伏发电将在所有能源体系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以每年25%的复合增长率稳步前进。

目前,光伏行业技术还在不断升级,行业的发展格局也在随着技术变革而逐渐变化。许多光伏厂商正在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对于技术迭代周期,欧阳子分享了他的见解:根据以往的经验,从研发到量产大约需要4至5年的时间窗口,预计未来的电池技术迭代也将遵循这个节奏。

不过,欧阳子也在采访中强调,虽然光伏电池技术迭代节奏正在加快,但就目前技术竞争情况来看,晶澳主要布局的TOPCon(隧穿氧化物钝化接触)路线难以在未来三四年内被替代。

以下为对话内容。

TOPCon将在未来三年占据主流

经济观察网:如何看待光伏行业的技术路线之争?晶澳在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上面会有怎样一些布局?

欧阳子: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公司的研发布局,另一方面是量产的布局。作为一线大厂,我们在所有技术路线上都有研发布局。从最早的铝背场技术到行业内第一个推出双面PERC(钝化发射极和背面电池)技术,我们甚至也是第一个通过叠加方案解决光衰减(LID)问题的公司。

在PERC技术方面,我们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对于TOPCon,我们已经布局并实现了量产。我们的HJT(异质结)技术也有1.2GW的中试线,BC(背接触)技术更是从2012年就开始内部研发。此外,我们还在钙钛矿叠层技术上有所投入。因此,从研发的角度来看,作为大厂,我们不会错过任何未来可能量产的重要技术。

至于量产的方向,首先要看市场需求、技术发展,以及我们自身的生产和供应条件。目前,我们有57GW的TOPCon产能,并有更多的规划。所以,可以认为我们走的是TOPCon技术路线,这是毫无问题的。在研发方面,我们也从未停止,我们的TOPCon电池中试线效率达到了26.6%左右,但具体推向量产的时间还需考虑成本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未来三年行业主流的技术方向仍然会在TOPCon领域。BC技术的效率目前在27%以上,未来可能达到27.5%。但由于其正负极都在背面,双面率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成本能够降低,良率能够提升,我们认为它在户用和工商应用场景中会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至于大型地面电站领域是否有更多应用,还需看技术发展的方向。在无银化、少银化方面,HJT技术仍有优势,包括薄片化和大尺寸硅片。因此,我们未来也不排除HJT技术会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可能性,目前不会放弃HJT的研发。但总体来看,HJT技术目前的成本相对来说比TOPCon稍高,效率又差不多。

经济观察网:下一个能够成为产业主流的电池技术会是哪个?

欧阳子: TOPCon和HJT,这两者可以归类为同一种类型的技术,它们在设备供应和原理上都是类似的,但你必须在它们之间做出选择。而BC(背接触)技术,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平台技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早就开始研发BC技术的原因。

BC技术实际上就是将正负电极全部引到电池的背面。不论是N型还是P型,前面的电极可以是正的或者负的,而背面的电极则相反。这种双面金属化电极技术涉及复杂的工艺,如隔离和激光工艺等。但从原理上来说,就是把电极从前面移到背面。因此,我们称其为平台化技术,因为你可以将PERC、TOPCon或HJT技术与BC结合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BC+TOPCon”技术在未来三年内将是一个主要方向。三年之后,BC在一些细分领域会逐渐崛起,市场份额会逐步上升。但下一个量产的技术方向,我们认为是叠层技术。

目前,很多企业在提钙钛矿叠层技术。如果从效率和功率的想象力,以及制造难度来看,钙钛矿叠层技术和BC技术不在一个维度上。BC技术的成熟度相对较高,但其效率提升空间也相对有限。

而叠层技术的难度更大,效率提升空间也更大。目前主流的小面积叠层效率都在30%以上,我们晶澳也超过了30%。因此,相对来说,叠层技术未来的潜力更大。

逆向研发和定制化需求

经济观察网:晶澳在研发上的理念是什么?

欧阳子: 我们的理念可以称为双轮驱动。从内部来看,我们会基于客户的第一性原理和我们内部的原创性创新来推出产品。而从外部来看,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客户需求以及应用的痛点来反推需要设计什么样的产品,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逆向研发。

比如,为了使电站达到最低的LCOE(度电成本)或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我们需要开发适合的组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研发高效能的电池,而为了达到这样的效率和性能,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硅片和晶硅。这一切只有在高度垂直一体化的企业中才能实现,因为我们的研发涵盖了从拉晶、切片到电池和组件的整个过程。

我们不仅有这样的理念,也有实现这些理念的条件。

此外,我们还关注研发的多元化问题。客户关注的不仅仅是功率。很多时候,名义功率不能直接转化为低LCOE,无法在全天候的弱光条件下,不同角度和气候环境中达到理想效果。比如,温度系数是否足够低,弱光响应是否足够好,首年衰减和长期衰减是否较低,双面率是否足够高。这些因素无法直接反映在650W或700W的功率中,但客户越来越关注这些细节。

另外,特定应用场景也有不同需求。比如,机场附近需要防眩光的组件,户用市场需要全黑的组件,海上光伏需要漂浮和装饰性强的组件,沙漠中需要防积沙的组件。这些都是定制化需求。

此外,ESG(环境、社会和治理)也是我们的研发重点之一。一方面,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客户的要求。我们的产品设计考虑了很多ESG方面的工作。比如,我们倾向于使用低温工艺以减少碳足迹和碳排放。客户不仅关注投资回报率,还关注产品的碳足迹和能量回报周期。因此,我们在制造过程中尽量减少碳排放,延长组件寿命,并确保组件在生命周期结束时更易于回收。

综合来说,客户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再仅仅关注每瓦的成本,而是更全面地考虑产品的整体性能和环境影响。

提升发电能力比降本更重要

经济观察网:目前光伏组件成本在远期有没有一个具体的降本目标?

欧阳子: 降本目标,我很难给出特别准确的预测,因为降本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竞争和市场的问题。但我认为,提升效率比降本更重要,综合提升发电能力比单纯降本更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上,组件成本在整个光伏电站中的占比越来越低,进一步降低组件成本对整体电站成本的影响已经相对有限。但如果能够提升发电能力,就可以在平衡系统(BOS)上节省不少成本。例如,同样面积和数量的组件,如果发电量提高了,就可以减少支架、线缆和逆变器的成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目前市场行情因为供需关系导致价格走低,但从长远来看,提升发电能力比降本更加重要。因为在电站端,发电能力的提升会带来更明显的收益。

经济观察网:从技术角度来看,当前新能源产业链在供需关系上的失衡,对整个行业造成了很大困扰。从电站收益的角度来看,这种失衡会产生哪些影响?

欧阳子: 电站收益确实比较难计算,因为它涉及消纳问题。这不仅仅是电站建成后能否清楚计算的问题,未来整个区域的消纳能力可能也会有动态调整。

从宏观角度来看,高质量绿电实际上是严重短缺的。但太阳能或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导致了消纳问题的出现。因此,我们需要提升光伏发电的质量,平衡它的不稳定性。参考国外的情况可以发现,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和市场在持续增长,新能源光伏的装机容量和储能的发展也呈现交替上升的趋势。

每当消纳出现问题时,光伏装机就可能会遇到瓶颈,这时储能市场就会有所提升,解决消纳问题后储能市场发展又会稍慢,光伏装机市场又会快速上升。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短期内会有波动,但长期来看不是大问题。

除了储能之外,电网的灵活性改造和高效远距离传输是解决新能源消纳的根本性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在这方面不断努力。

经济观察网:当前,光伏发电市场发展迅速,同时氢能和核聚变等其他能源技术也在不断推进,你对光伏与其他能源形式的结合有什么看法?

欧阳子: 过去五年,光伏在所有能源体系中发展最快,我认为未来五年也会是这样。

光伏的发展速度将比风电、核能和其他能源更快,这一点毋庸置疑。以每年25%的复合增长率来看,长期发展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市场会有波动,但从2030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推算,以及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需求来看,再生能源特别是光伏的需求是明确的,如果无法实现这些目标,人类的生存将面临危机。

对于其他复合能源,比如氢能,我们需要区分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直接转化为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和风能。而氢能是二次能源,通过其他能源形式转化而来,因此有绿氢、灰氢和蓝氢的区别,这取决于转化所用的一次能源。

氢能作为一个重要的附属产物,对于再生能源的消纳和下游产业链的节能减排有重要作用。它在交通、化工和农业等领域都有应用,但它并不是光伏的对立面,而是互为支撑的。

我们对氢能的未来也非常看好。

光伏长期趋势依然向好

经济观察网:光伏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将会如何演绎?

欧阳子: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光伏行业的供需失衡是一个相对的问题。虽然可能存在市场供需失衡的情况,但优秀的技术和产品永远有市场。无论是减产还是出清,优秀的产能总是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拥有很好的技术和产品,以及稳定的客户渠道和客户信任度,那么你在行业中的地位会比较稳固。

光伏行业每一轮的洗牌,都是一次浴火重生的过程。我们看到每一轮洗牌后,光伏企业变得更加优秀,整个产业也更加健康。

尽管现在有人认为光伏行业处于寒冬期,但整体装机量和市场需求仍在攀升。光伏行业的激烈竞争实际上反映了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吸引了大量企业想要进入分一杯羹。

如果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行业,就不会有如此激烈的竞争。

光伏行业的长期趋势依然向好,虽然短期内会有周期性的波动,但从长期来看,每年的装机量和成本变化呈对数曲线,趋势是稳定向上的。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郑晨烨经济观察报记者

深圳采访部记者
关注新能源、半导体、智能汽车等新产业领域,有线索欢迎联系:[email protected],微信:zcy09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