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我们将迎来史上特殊的夏至,即228年以来“最早夏至”。

我们知道,夏至为传统的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夏至放假三天,可见其在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地位。

过了夏至节,天地之间,阳至极而阴生,气候与物候发生剧烈变化,给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带来极大影响。那么,2024年最早夏至究竟能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看看农村谚语咋说。



一:200多年不遇“最早夏至”

古人认为,午时之前,大地阳气上升。过了午时,阳气下降、阴气增强。由此,以正午12点为界限,夏至交节在中午之前,称“早夏至”。正午之后,则称“晚夏至”。

2024年夏至交节时间出现在6月21日4时51分,因此,今年夏至被称为“早夏至”。另外,早晨4点中交节,据科学家介绍,为228年以来夏至到来最早时刻,所以,称百年不遇,名副其实。




二:最早夏至,农村谚语有何说法?

古人根据夏至交节时间,观察出一种规律,“早夏至”,代表接下来的晴好天气更多,天气会比较干旱。相反,“晚夏至”,则后期雨水会比较丰富,小心洪涝。通过今年夏至的时间来看,后期干旱的可能性较大。而且,百年不遇的提前,对于后期的干旱程度,我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回顾2024年入夏以来,全国各地的天气情况呈现极端性。南方暴雨成灾,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造成很大损失;而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旱情日渐加剧。像我们山东烟台,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没有下过透雨,井水干涸,田里的玉米叶子打卷,连夏日的树木都像秋天一样枯黄凋落。同时,麦收后,农作物难以种植,同样带来很大的麻烦。

天气的极端性,在今年夏至的农村谚语似乎得到验证,虽然,古老的谚语仅仅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总结,少了科学性,对于这种概率总结给予的启示,大家只可借鉴,不可盲信。



三:“早夏至,有大旱”和“夏至在月头,大旱在后头”是否矛盾?

在农村,还有这样一组谚语,“夏至五月头,大旱在后头”,“夏至五月头,担水救秧苗”,“夏至在月首,农夫愁白头”。那么,这又什么意思呢?

如果夏至出现在农历五月的开头{初一到初十},则会遭遇大旱,其中担水救苗和农夫白头,皆是对天旱的形象描写。而查看日历可知,今年的夏至在农历的五月十六日,不属于“五月头”,肯定有人会为,为啥今年的北方干旱这么严重呢?

实际上,农谚的理解不能片面和肤浅。在“夏至在月首,农夫愁白头”“夏至五月中,庄稼半场空”,“夏至五月末,囤里装满粮”这类的农谚中,更多是从作物生长的光照来看,夏至越早,立秋时间越早,作物获得的光照越少,影响到作物的收成。



总结:

通过以上两段农村谚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要想作物大丰收,需要风调雨顺各个环节,中间少了一环都不行。而通过今年的夏至时间看,月份上属于“中夏至”,当天属于“早夏至”,看似带有矛盾性,但由此造成后期天气的混乱和极端,同样可想而知。由此,此时,北方经历大旱,入伏之后,更要小心洪涝的发生,毕竟能量是一定的,时间越晚出现,可能能量越大。

大家对今年的夏至节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我们一起热切交流。#农村##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