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大山里,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县城。

那里有一个抹茶超级工厂,4条生产线同时加工,每天可生产抹茶10吨。

如果你还想象不出它有多大,可以看看车间的两头,一头是一所中学,另一头又出现了一所中学。

这个小县城叫江口,中国抹茶之都。那家抹茶工厂,则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抹茶单体精制车间。

每天,工厂门口的货车络绎不绝,拉着欧标抹茶发往全球。而这些产品背后,又藏着江口县16万亩茶园,一年上万吨的茶叶,以及垄断中国25%市场的抹茶。

是的,一个人口不到10万人的小县城,抹茶产销全球第二。

1

传统茶转型:
山卡卡冒出个“洋玩意儿”

江口县在茶叶,尤其是抹茶生产有先天优势。

江口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梵净山东麓,位于北纬27度茶叶种植的黄金带上,锦江与太平河在此交汇灌溉全县。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让这里成为贵州最适宜种茶的区域。

32岁的丁旭,算得上父母种茶供读书。2007年,贵州政府以补贴等形式鼓励农民、企业参与茶叶种植。那一年,丁旭父母开始把自留地里的粮食,换成了茶树。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仅用6年,铜仁市生态茶园达到8.39万亩。2012年,贵州全省茶园种植超500万亩,成为中国第一。

茶叶好种却难卖。以前,每到春茶采摘季,丁旭就会跟着父母早出晚归在山里采茶。等到谷雨一过,茶树一老,茶叶基本就不吃香了,价格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低至几毛钱。

“所以大家都会赶时间采茶。”

为了卖出高价钱,丁旭跟着父亲去省外卖过几次茶叶,但最后基本都是削价出手。他说那时太辛苦,来回倒车折腾不说,价格也上不去。

2012年,丁旭开始做茶叶生意。年轻人的想法更超前,他转型做承包,租用周边茶园,试图以规模化经营提高产量,增加收益。

但受制于梯田地形限制,茶园难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维护成本高不说,加上江口没有采摘夏秋茶的习惯,很多农户在采完春茶后就外出打工了,丁旭根本找不到人来帮忙采茶。

“那段时间除了忙之外,就只剩抠脑壳了。”丁旭回忆道。

眼瞅着准备放弃,贵州省探索抹茶产业可行性的消息给丁旭带来了希望。

2015年,贵州准备发展抹茶产业的消息不断撩拨着行业人士的心弦。丁旭私下查过,抹茶亩产高,是传统茶叶的2倍,能完美解决传统茶叶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此外,最近一年,国内抹茶需求大爆发,有关抹茶的西点、饮料、冰淇淋受到欢迎,市场前景广阔。

但让丁旭犯怵的是,江口这个山卡卡里,能做好抹茶这么高科技的玩意么?

2

差农业变茶工业:
数字化赋能新活力

事情远比丁旭想象得顺利。2017年,贵茶集团落户江口,次年便建成贵茶产业园,打造了大型抹茶单体精制车间,拥有一流抹茶自动化生产线4条,实现年产2000吨。

仅用一年, 铜仁被授予“中国抹茶之都”。

这和江口茶与抹茶的高匹配度脱离不了关系。根据农业部检测,江口茶的茶多酚含量达16.7%~31.5% ,氨基酸含量达3.1%~10.6%,构成了茶多酚与氨基酸协调的黄金配比,远远高于国家标准。

换句话说, 江口是做抹茶的天选之子。

但丁旭更欣慰的是,贵茶的出现,让过去单打独斗的茶农茶企成为一个集体,开始从粗放的市场形态向抱团靠拢。

2015年2月,贵茶集团牵头组建“贵茶联盟”,通过“ 龙头企业+联盟企业+农户 ”的联盟发展模式,以“ 五统一管理 ”为标准( 统一种植管护技术、统一农资管理采购、统一生产加工技术、统一欧盟质量要求、统一包装销售 ),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式的生产。

发展至今,贵茶联盟拥有全省22个县61家企业,辐射14万亩欧标茶园,其中抹茶专属茶园3万亩。

丁旭告诉我们,贵茶会对这些茶园进行编号、作图、统一管理指导,将平时的农事活动进行记录并上传到电脑。通过大数据管控,一旦茶园产品出现问题,可及时源头追溯、解决问题,实现生态保护和绿色防护相结合。 “这不仅让茶农种植管理和投入更精准高效,也为农业产品的后期加工、输出链接了更多 可能性,赋予了农业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动力。”


此外,机械化也在大幅提高效率。目前,江口大部分茶园已使用双人式采茶机或背负式采茶机,一天的采茶量能达到4000~5000斤茶青。

“可惜这边地形受限,不能连片规模化,不然效率更高。”丁旭补充道,“黔南区那边的抹茶标准茶园,前期通过推挖填补进行地形处理,然后按照60公分小间距,1米2的大间距进行茶树种植,能够做到后期全机械化运作。但就是成本太大了,没办法大面积推广。”

机械化、数字化是工具是手段,但不具备生产的唯一性。即使在机械化高达95%的精制车间内,像投料、收料、小袋子包装等也实现不了机械化。


“这是目前整个行业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此外,上游的遮荫覆盖、人工除草等也需要人力。

3

需求的未来:增长的动力?

自从将自家5亩茶园入股到村里合作社后,丁旭就换了个新身份——贵茶联盟企业经营者。

在他看来,比起难控制、人力稀缺的上游茶叶种植来说,标准化、机械化高的碾茶生产简单得多,用人压力也小得多。虽然碾茶生产看起来复杂,需要经过均匀切割、蒸汽杀青、散叶冷却、炙烤、梗叶分离等多道工序,但一条生产线基本只需要两三个工人就能搞定。

在江口,所有企业都面临着统一的难题,劳动力外流严重。有的涌向东南沿海,有的去了周边城市,而很多年轻人初中、高中毕业之后就步入社会,对土地毫无耐心。

“现在很多茶园附近很难找到茶农,年轻人不愿意做,愿意做的那一批已经老了。”贵茶集团联盟事物部江口区域技术人员张建康称,“这也是为什么贵州一定要推行山地机械化的原因。”


除劳动力不足外, 当下江口抹茶另一个内在写照,是抹茶高附加值不足。

2023年,江口县抹茶销售量突破1000吨,居全球第二,但其综合产值仅3.5亿元。

这和江口抹茶低认知有关。贵茶虽然通过了SGS 欧盟标准认证,旗下的“欧标抹茶”也符合500多项欧盟检测标准,但其长期专注于B端市场,对C端市场的开发普及尚且不足,产品高附加值有限。

比如 就产品认知而言,国内分不清抹茶和绿茶粉的人群比比皆是,且有超半数的人认为抹茶来自日本。

但抹茶兴起于隋唐,鼎盛于宋,后因战乱、异族入侵、节俭文化影响而消失,直到20世纪末才重新传回中国。此时,搬运者日本抹茶已广富盛名。

其次, 抹茶粉和绿茶粉虽形似,但制作工艺大有不同。

以决定抹茶粉品质好坏的关键一步遮荫覆盖为例,在茶树长到一芽二叶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15-20天的遮荫覆盖,以保证茶叶在没有阳光直射的情况下正常生长,同时保留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抑制茶氨酸分解为茶多酚,降低茶的苦涩味。


绿茶粉制作无需如此,后期加工也只采用常见的炒青和烘青即可,而抹茶粉一定要经过蒸汽杀青,以保证颜色更翠绿,味道更好。

此外,绿茶粉粒度大约为200—300目,而抹茶粉粒度能达到800目以上,比面粉细10倍。

这两年,贵茶也在向C端转型。“因为只有提高附加值,我们才能更好地反哺茶农。”钟主任如是说。

在贵阳潮饮烘焙概念店里,抹茶生椰、抹茶拿铁、抹茶冻干草莓、抹茶奶枣、抹茶杏仁酥等一系列抹茶衍生品受到欢迎,吸引不少外地游客打卡。这些都是贵茶打造的C端产品线。

“万物皆可抹。”钟主任进一步解释道,“ 抹茶可以和食品、化妆品相结合,它的下游衍生链很广很大,附加值也高。

李想对此深有体会。他是江口一家抹茶粉面加工厂的负责人,在推出抹茶面条以前,工厂以生产桐壳面条为主,一年只能卖出3万元。自从2019年引入抹茶制作出抹茶面条以来,工厂销售额直接突破16万元,次年更是卖出76万元,直到现在前来购买抹茶面条的客人络绎不绝。

抹茶面条的现在,或许就是江口抹茶渴望的未来。

数据统计,全球抹茶需求约12000吨,然而把全球每年出产的抹茶堆起来,也只有4000-5000吨,缺口高达7000-8000吨。巨大的市场缺口面前,是江口抹茶抓住市场、建立标准的新机会。

交流最后,丁旭告诉我们,“我相信,未来它能做到世界第一。”

*丁旭、李想为化名,图片来源于贵茶。

欢迎大家分享并推荐我们的文章。

亲爱的读者朋友,微信改了推送规则,不星标就会收不到我们的最新推送! 星标《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及时接收每日新鲜的推文 ,希望我们像以前一样,每日相见!


作者:沐九九;来源:(ID:xinshangye2016) ,转载已获得授 权。

封面图来源:pexels。
转载授权及媒体商务合作:Amy 微信(13701559246);加入社群:Cherry 微信(15262433826)。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