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接芒种,后启小暑。北京时间6月21日4时51分,我们迎来夏至节气,标志盛夏来临,也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夏至是全年最热的一天吗?“夏九九”你会数吗?养生方法有哪些?一文速览。


夏至三候

与所有的节气一样,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即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

视频/CCTV纪录微博

一候鹿角解

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属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

二候蜩始鸣

蜩就是蝉,仲夏三伏蝉,蝉鸣半夏,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腹而鸣。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

夏至之“最”

最早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公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测日影,发现夏至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所以叫“夏至”。

最长

夏至,正午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平常是立竿见影,此时却是立竿无影。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且越往北白昼越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逐渐缩短。

最高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最多

夏至是北半球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一天。

最热

“三伏”是怎么算出来的?视频/央视网

夏至,标志着炎热盛夏的到来。虽然夏至这天不是北半球最热的一天,但俗话说“夏至不过不热”,夏至过后,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很快到来,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

“夏九九”你会数吗?

“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

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全文是: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夏至习俗你知多少?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过去,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摘艾草

摘艾草制作艾草袋或艾条,也是夏至传统习俗之一。艾草被认为有驱蚊、驱病、祛湿等功效,人们将艾草晒干后制成袋或条,在床下或衣柜中放置,以防止蚊虫叮咬或异味滋生。

吃夏至面


图/IC

每年夏至,我国不少地区有吃“夏至面”的习俗。例如在北京,老北京人喜欢吃麻酱凉面、炸酱面等。山西地区的人们有吃凉面的习俗,江浙地区一般会吃阳春面、馄饨拌面等。

吃夏至羹

在湖南长沙,夏至羹在夏至当天不可缺少。民间有谚语“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当地人喜欢在夏至用糯米粉拌鼠曲草制作汤丸,煮成汤羹来喝。当地人认为,夏至喝了夏至羹,一整年身强体壮。

吃饺子

饺子是传统节日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夏至也不例外。在南方一些地区,夏至期间,人们还会在饺子馅中加入艾草叶,以增加风味。

吃豌豆糕

在江苏南京,人们喜欢在夏至日吃豌豆糕。这一时期,天气闷热,人们食欲下降,吃豌豆糕以便开胃。

吃龙船饭

广东东莞有夏至吃龙舟饭的习俗。龙舟饭用糯米加上腊肉丁、火腿肠丁、虾米等原料做成,最早是给划龙舟的人吃的,后来成了当地的夏至食物,表达对身体康健的美好愿望。

养生牢记“三忌三宜”

夏至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日照充足、气温较高,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暑热关。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夏至过后,才真正迎来三伏天的高温酷暑,养生牢记“三忌三宜”。



图/中国中医公众号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新华社、新京报、央视一套、中国中医、成都图书馆、首都科普、北京丰台公众号

编辑 艾峥 设计 张瑶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