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与驱逐舰开展潜舰协同训练。宋浩/摄

入夜,青岛某军用码头战斗警报骤响,海军某潜艇支队官兵迅速集结,装载物资解缆起航。他们操纵潜艇,背靠城市渐渐亮起的灯火,“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1954年6月19日,在这个码头,中央军委批准海军成立独立潜水艇大队,人民海军从此有了第一支潜艇部队。

70年后,在万里海疆各个军港,这样的出航已经是常态,潜艇兵们早已习惯远离喧嚣的城市,隐入黑暗无声处,在远海大洋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潜艇人铁心跟党走、铁血闯大洋,从白手起家到核常兼备,从近海防御到远海慑战,海军潜艇部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群体和英模人物,用一道道向远向深的静谧航迹,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水下钢铁长城”。


潜艇进行海上实战化潜潜对抗演练。张楠/摄


4月19日,山东青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人们走上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长征一号”,准备参观。人民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不少市民游客来到海军博物馆了解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英勇事迹和伟大成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1951年3月,党中央一声令下,我们近300人组成的潜艇学习队,来到旅顺向苏联人学习潜艇技术……”在潜艇部队成立70周年之际,海军某潜艇支队官兵,前往驻地干休所慰问人民海军第一批潜艇老兵徐瑞田,新一代潜艇官兵围坐在老人身边,不停地询问当年往事。

那年,作为中国第一批潜艇兵,他和战友们克服训练、语言和生活困难,在苏联人原定“3分及格就行”的结业考试中,考出平均4.7分的成绩,并且在短期内具备独立操纵潜艇的能力。

“我们是潜艇部队的种子,肩负着组建海军潜艇部队的责任,必须集中精力把它学好。”3年学习结束后,徐瑞田与战友们分赴万里海疆,为潜艇事业默默奉献。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徐瑞田,看到潜艇部队的发展成就,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感到非常自豪。他告诉年轻的战友们,潜艇学习队的老兵们这么多年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6月6日,海军某训练基地新兵入伍教育训练结业典礼上,新兵们整齐列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接受检阅,他们在结束入伍训练后,即将开始潜艇专业学习。

“好好干,潜艇部队需要你们。”92岁的潜艇学习队老兵慕恩盛受邀检阅新兵,并为训练标兵颁发荣誉证书。

20岁的赵清财眼含热泪,接过荣誉证书后,与老兵互相敬礼,向老兵保证:“我要苦练制胜本领,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新时代潜艇兵。”

“潜艇单艇闯大洋、千里走单骑,是国家重要战略力量,一举一动牵动国家政治外交大局,我们必须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海军某潜艇基地干部闫学朋,在“水下先锋艇”荣誉旗帜前,为艇员队官兵开展党课教育,每当执行任务时,艇员队官兵都会把这面荣誉旗帜悬挂在潜艇内。

作为人民海军核潜艇部队的第一支艇员队,组建40多年来,他们创造了数十项我军潜艇史上的“首次”和“第一”,由于完成任务出色,该艇员队被中央军委授予“水下先锋艇”荣誉称号。

一次,他们赴远海执行重要任务,突遇紧迫局面,而收到的上级命令只有简短12个字。危急关头,临时党委严格执行上级命令,在极度困难情况下出色完成任务,受到中央军委表扬。

“特殊的武器装备,特殊的使命任务,注定了我们必须在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上,标准更高、要求更严。”闫学朋说。

近期,刚刚执行完任务归来的他们,经过短暂休整后,又将肩负重要使命,向着更远的海域进发。


训练间隙,艇员们在战位上交流经验,学习专业知识。时佳龙/摄


潜艇在海上航行。宋浩/摄

“怕死不当潜艇兵”

“当时一切都是未知数,今天出海了,回不回得来,谁也不知道。”前不久,海军某潜艇基地举行“老兵讲历史”活动,“水下先锋艇”首任航海长范喜德在回忆30多年前“长征一号”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时,感慨万千。

极限深潜是潜艇不得不闯的“鬼门关”,在艇体被压得变形、发出刺耳声响时,全体艇员镇定自若、精准操作,最终创造了该型艇首次潜至极限深度的纪录。

那次试验获得的宝贵数据,为后来检验和改进我国核潜艇的理论研究、科研生产、战法应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范喜德说:“危险不危险?肯定危险。但我们干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就是豁出性命也要完成任务!”

“30多年前,面对外军挑衅,我们支队的两艘潜艇挺进南海执行任务,官兵在出征前夕咬破手指,把手印按在请战书‘誓死保卫祖国海疆’的誓言下方。”近日,海军某潜艇支队史馆内,干部张洪星正在为刚补入的年轻官兵讲述前辈战斗的故事,馆内陈列的数百件文物、数千张照片,展现出支队官兵传承至今的血性胆气。

不久前,他们在深海进行的实战化训练中突遇“险情”,“失事”舱艇员迅速封闭水密门,前往破损管路点位堵漏,短时间内完成数百个操作动作,最终化险为夷。张洪星介绍,类似这样的特情演练,不仅在该潜艇支队,在海军潜艇部队都会常态组织,目的就是通过成千上万次的训练锤炼官兵勇于攻坚、克敌制胜的实战能力。

张洪星说:“这么多年来,凭着‘怕死不当潜艇兵’的血性胆气,海军潜艇部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推动战斗力快速生成。”

1985年,潜艇官兵以90昼夜长航创造世界核潜艇长航时间新纪录。1988年9月,我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在水下成功发射运载火箭,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标志着我国海基战略防御力量初步形成。

现在,各潜艇部队在战训实践中大胆创新,涌现出多项创新战法成果。张洪星说:“随着潜艇部队力量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已成为应急应战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海军潜艇部队常态参与中俄、中巴、中泰等双多边海上联演,远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出访等国际军事活动,与各国海军合作持续深化,航迹不断延伸,既彰显了大国力量,更向世界传达出中国海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决心。


潜艇奔赴陌生海域开展跨昼夜多课目实战化训练。吴浩东/摄


官兵在潜艇上举行升旗仪式。徐文涛/摄

“走好我们的水下‘新长征’”

“方位×,距离×,发现‘敌’驱逐舰!”前不久,海军某潜艇支队在某陌生海域蛰伏数日的一艘潜艇,与“敌”相遇,一场实战化攻防演练拉开战幕。该艇官兵依托体系支撑,认真研判态势,解算目标要素,备便武器系统,迅速展开战斗部署。然而,狡猾的对手在察觉到异样后,迅即进行躲避并伺机组织反击。

在潜艇舱室内,李秀成按照指挥员命令,有条不紊地操纵面前的AIP控制台,保障潜艇与“敌”周旋。他与各战位的战友们沉着应对,不断调整潜艇航速航向,变深机动规避,寻找有利攻击阵位,牢牢掌握着对抗主动权,最终取得了演练胜利。

AIP是英文“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的缩写,近些年,随着AIP系统普及列装,人民海军常规潜艇的机动性、续航能力大大提升,给他们带来了更多战术选择。

“一定要让我们的潜艇走得更远!”十几年前,李秀成刚入伍的时候,他所在部队潜艇的动力是以柴油机发电为主,潜艇下潜时间受限,需要频繁地上浮充电,被对手捕获的风险非常高。2016年,在得知搭载AIP系统的新型潜艇列装部队后,已是老兵的他果断申请转岗,一切重新学起。

为此,他与战友们共同研究理论,并扎进车间摸气路、拆油管,在几个月时间里掌握了新装备的操作维护方法,让新型潜艇快速形成战斗力,下潜时间越来越长。如今,AIP系统已普遍列装,他们一次次突破装备极限、一次次创新水下作战方法,出海执行战训任务频率大大提升。

近年来,像AIP潜艇一样,海军自主建造的各类型新型潜艇,自主研制的水声目标识别设备、潜艇战术软件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相继入列并实践运用,推动水下攻防作战样式加速转型,潜艇部队综合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潜艇部队现在发展得太好啦!你们赶上了好时候。” 在海军潜艇学院的海军新型核潜艇模型前,91岁的潜艇学习队老兵刘作根,与今年即将毕业的学员进行交流,听了海军学员代表汇报自己在学校学习和部队实习的情况,他不由得为面前这群年轻人鼓起了掌。

“我们国家用‘长征’为核潜艇命名,不仅说明先辈们发展核潜艇遇到的艰难险阻像‘长征’一样,还寓意潜艇官兵能够驾着它驰骋远海大洋。”航海专业学员胡佳琪,从上学起一直被潜艇老兵们的故事激励,见到老兵刘作根后激动万分,他握着老兵的手郑重承诺:“请您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干,用青春和热血走好我们的水下‘新长征’。”


4月22日,海军潜艇学院,学员们在学习军事英语。海军潜艇学院是我国专门培养海军潜艇、防险救生和水下新质作战力量等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创建于1953年。70多年来,学院为潜艇和防救部队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指挥和专业技术人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