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吴迪 (胡歌饰) 眼戴圆框眼镜漫步在四川街头,伸手挥停小轿车,随后和女主人公冯柳柳 (高圆圆饰) 穿过熙熙攘攘的马路,此时后景中有轻轨穿楼而过。随后视线模糊,一阵恍惚之间,仿佛艾萨克与玛丽凭空就走上了小镇的街头,还是潦倒的中年编剧、依然游荡在巷尾桥头……

在《曼哈顿》中,17岁的翠西给艾萨克留下的那句话被影迷们津津乐道:“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更有信心一些”。

也许正是出于“时常回头看”的想法,导演龙飞把他的第二部长片带回了家乡,接受无时无刻的变化,但也还没放弃寻找些许不变的坐标,这就是《走走停停》。

公映十天,票房将将突破8000万,这票房数字虽然不算靓丽,让人觉得惋惜,但从质量上看,却着实令人欣慰。


北漂十几年后仍“一事无成”的小编剧吴迪,在经历与恋人分手、室友退租后终于决心回到四川老家,在街上阴差阳错遇到在电影台工作的小学同学冯柳柳。

在冯柳柳拍摄一部以他为主角的、反映当下青年人生存现状的纪录片时,吴迪重燃拍片激情。

而在拍片过程中,与爸妈的交流、共同生活以及母亲的意外离世,使他逐渐找回了自己生活的方向与意义。

从剧情上看,《走走停停》在第一时间给人的感觉就是熟悉,模板一般的故事结构似乎已经被新世纪以来二十余年的中国影视作品咀嚼重复过无数次了,那今天的“吴迪”又是否和昨天的“张三”“李四”描画着同样的人生轨迹?


在元电影似乎越来越常见的今天,作为一种方法甚至噱头的“元电影模式”正频繁地出现在各式各样的屏幕之上。它们归根结底折射出当下电影创作端的一种普遍性焦虑:当自我解构成为必需以后。

然而,这种解构自我的行为和“自拍”很像——后现代社会商品化过程的景观特质,正是以被看见/被展示作为存在之确证,表面上亟待“被看见”的要求仍然与另一个意义上的自我建构相关联,大多数所谓“解构”仍不过是面对阉割焦虑的应激反应,对短视频时代遭受冲击的大银幕的原始保护。

好在这种解构和祛魅还呈现出一种演进,到了《走走停停》这里,它比《银河写手》更轻盈、也更少“怨气”,虽然简单直给,但胜在身段放得比《永安镇故事集》更低,心态已然平和。

值得一提的是,吴家内部空间戏份中,有多达三台摄影机——拍吴迪本人纪录片的手持摄影机、吴迪掌镜《似是故人来》的摄影机、《走走停停》的摄影机——的出现,人物动线交错颇具挑战性 (类似桥段也曾出现在《我和我的祖国》徐峥部分等作品中) 。

把天坛奖最佳影片颁给《走走停停》的评委会主席库斯图里卡,在评价这部新作的时候用到了几个关键词:真实、表演出色、情感冲击。

一句话总结,《走走停停》没想过努力地说教,更没准备“表达”什么。抛下为行业祛魅这一略显沉重的包袱,《走走停停》把重心圈在了对日常与生活的解构上,该走就走,该停就停,偶尔躺躺,亦无需内疚。


关于很多观众提到的“纪录片感”,真真切切地来自片中那种和缓安静、娓娓道来的影像风格,令人看到《步履不停》《河畔须臾》的影子,在这种松弛的氛围内部,《走走停停》以慢速和褪色的视听效果制造出了难得的闲适情调。

尤其是在对具体场景的打磨上,下足了成本与气力,这使得以吴迪一家为中心的内外部空间都保证了良好的生活质感。

另外,影片一方面插入了不少互文彩蛋,另一方面又极为重视整体的协调性与适配性,丰富却不至突兀。

从片头对马克·罗斯克画作的借鉴、人物调度对披头士《Abbey Road》专辑封面的戏仿,到对黑泽明《红胡子》中构图的挪移、伍迪·艾伦电影海报的拼贴,再到三组不同规格胶片的使用,编导者一边致敬、一边出新,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平衡着影片的现实基调。


《走走停停》另一大优长无疑是出色的人物塑造,这体现了剧作与表演的双重胜利,借助“在家拍电影”这个大情节段,人物群像建立的过程一步一步、扎实稳妥,而在老套、喜剧元素使用上的节制,则每每在剧本即将滑入俗套时重新拉上一把。

母亲 (岳红饰) 和父亲 (周野芒饰) 接续在其中扮演了引渡吴迪的重要人物,他们一个热、一个冷,但却都以自己的方式关注和支持着主人公的“重启之路”,老同学冯柳柳则提供了人物对照组,帮助进一步深化了故事主题。母亲江美玲是与吴迪对话最多的角色,她自始至终认可吴迪的每一个决定,还作为女主角亲自参演儿子的电影。

母子两段围绕超市按摩椅的戏份、她的突然离世,不仅是对真挚亲情的寻唤,更直接回应了“走走停停,来来往往”“累了就歇一歇”的核心意念。

父亲与母亲的表达方式虽明显不同,但泼惯了冷水的他,最后还是选择支持他完成了这部承载人生印痕的作品,默默为儿子补齐了冰格里的绿豆棒冰,甚至会在无人的夜里偷偷回看片中的画面。就像吴迪对妹妹吴双 (金靖饰) 所说:这部电影对他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在龙飞的长片处女作《睡沙发的人》中,高考落榜生粟一柯在热爱文学的舅公的启发下开始阅读,并重新振作开始复读,影片的最后,卧室墙上的标语从“知耻而后勇”变成了“痛苦是创作的土壤”。

《走走停停》在某种意义上接续了这个“废柴文学”的框架,进一步瞄准了处在人生低潮期中的失意者。区别于由冯柳柳的上司接手的那部纪录片,有关吴迪的故事与“赞美奋斗拒绝躺平”主流叙述拉开了距离,呈现出更加私人与个性化的思考。

当所有人无一不堵塞在时代窄桥的车流中时,无论此刻快一些还是慢一点,总逃不开走走停停、来去之间的终极命运。而《走走停停》的哲学其实是减负和自洽的哲学,母亲的话“解放”了吴迪,也“解放”了更多人:是金子也好,是狗屎也罢,混得好坏都不过是别人嘴上说说,了解并保有不被裹挟的“自我”显然更加重要,晓得自己是什么人就够了。

那个美国“吴迪”——伍迪·艾伦在自传里写道:“人类在一个毫无意义的、残暴的宇宙中寻找上帝。”斗志昂扬固然值得掌声,可既然允许历史为曾经迷惘的一代留下几笔,那大概也可以原谅今天小人物们的琐碎与庸常,这才是人类命运从来颠扑不破的真实写照。

——所以我们才需要伟大的《哥德堡变奏曲》,像电影中江美玲女士一样。因为在生命漫长的静默和独舞中,它的存在本就是用以消磨永夜、慰藉灵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