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运动处方’训练了3个月,有精神头了。"滕阿姨患有高血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高共管"运动干预门诊"开出"运动处方"后,她定期到家附近的指定健身场地锻炼。"处方"疗效明显:原本因久坐佝着的身体打开了,血压也比之前平稳。今天,杨浦区社区运动健康师3.0版正式启动,不仅将"运动干预门诊"这一体医融合模式推广至全区,还针对性推出肺健康、阿尔茨海默病健康管理门诊。这是杨浦区在深化体医融合促健康、推动高质量健康管理区域建设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去年12月起,杨浦区在北部医联体——市东医院、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糖尿病运动干预门诊"试点的基础上,在南北医联体全覆盖开设三高共管"运动干预门诊",为"三高"人群开展运动能力风险评估、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今年继续聚焦慢阻肺、肺结节两种慢性肺病的健康管理,发挥区域内上海市肺科医院的专科优势,联动第一康复医院和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肺健康管理门诊。同时,依托控江医院、14家护理院、多家长护险居家护理机构组成的老年医学"医养康护"医联体和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打造阿尔茨海默病健康管理门诊。

"运动处方"如何开具?记者了解到,包括社区运动健康师在内的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医学评估和运动能力风险评估结果,给出健身运动建议及医疗运动处方。拿到"运动处方"后,居民可通过到指定机构锻炼、居家运动、医院院内干预三种模式,使用"运动处方"。


面对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医疗需求和费用快速增长等健康挑战,杨浦区近年来不断探索和实践健康保障的新模式、新路径,并于2020年6月和上海体育大学党委通过"区校联动"创新推出社区健康师项目,也就是该项目的1.0版,主要侧重健康科普宣教,指导居民"怎么吃""怎么动""怎么防""怎么调"。次年,杨浦区医保局联合区卫健委、区体育局和上海体育大学升级推出社区运动健康师试点项目,落实健康关口前移,聚焦糖尿病早期、运动损伤、大学生心理减压、青少年脊柱侧弯等8类人群进行精准筛选和科学运动干预指导,初步构建起慢性病精准运动干预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入组患者的健康状态均明显改善,受益人数达到6000人次。倪阿姨是2.0版本的受益者。她所在的糖尿病前期运动干预小组,跟着上海体育大学的教授团队锻炼了三年。"以前站一会就站不动了,现在一两个小时都没问题。最开心的是,通过运动,我们所有人的血糖指标都控制在7毫摩尔/升以下,完全不用吃药。"来自杨浦区医保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参与试点项目的40名糖尿病前期患者中,35人血糖值下降至正常范围,月均医药费支出减少70%;此外,30名脑卒中患者中,23人肢体功能显著提高,月均康复费用减少60%。而2022年的数据显示,参与糖尿病、高血压、防跌倒、腰痛四个项目共计270人的全年医保费用降低44.83万元。


记者了解到,3.0版的社区运动健康师试点项目,还将进一步探索建设基于数字健康镜像的运动干预场景,依托市区医保数据共享赋能试点优势,汇聚杨浦居民全量健康数据,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居民健康领域全过程管理。同时,探索多元支付改革,联合商业保险公司探索开发与运动健康强关联、面向慢病人群、涵盖部分创新药械、医保个账可支付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并结合杨浦区产业优势,联动更多生命健康领域企业,共同促进体医融合,不断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此外,3.0版还将加强运动干预的效果评估,将由上海体育大学会同杨浦区体育局,通过科学严密的前瞻性研究,对运动干预进行全周期跟踪管理,从健康促进效果、健康满意度、健康素养等方面开展绩效评估;并由杨浦区卫健委牵头,将运动处方、慢病管理等纳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的效果评价指标。启动仪式现场,杨浦区医保局分别与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健康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世益参事工作室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体医融合大模型建立、运动处方相关政策研究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活动由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项目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医疗保障局指导,杨浦区医疗保障局主办,上海体育大学、杨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杨浦区体育局协办,杨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瑞众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支持。

作者:刘力源

文:刘力源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王嘉旖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