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好好念书,我管不了你,就找警察来管你!”

小时候每每听到父母发出这样的“威胁”,顽皮少年陈梁顺都不以为然:“怎么可能?警察会管这闲事?”谁能想到多年之后,他成了那个帮别人管小孩的警察。

陈梁顺是虹口公安分局凉城新村派出所社区民警。每天处理完日常警务工作,他会开启另一重身份——上海警队中少有的“青少年问题专家”,为慕名而来的家长解决亲子关系问题或青少年成长的烦恼。

4年来,他重点对接帮扶的青少年就有15名,接受咨询更是不下百余人次。有“网瘾少年”在他的帮助下改变了人生,逆袭考上名牌高中;也有误入歧途的孩子,在他的引导下回归人生正轨。

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如何汇聚各方力量,让更多像陈梁顺一样的“成长守护者”挺身而出,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值得思考和探索。



陈梁顺常上门与孩子谈心。虹口警方供图

1



帮“问题少年”走出叛逆期

初夏的夜晚天气格外闷热,虹口区凉城新村派出所调解室内,一场紧张的沟通已持续一个多小时。

陈梁顺面前坐着两名少年——12岁的小张与19岁的小魏,前者是他的帮助对象,后者则是2020年第一次帮扶的“问题少年”,如今已成为他的朋友和助手。

2020年,当时正值叛逆期的小魏闹出了大动静:爸妈不让他玩手机游戏,他竟然绝食50个小时表示抗议。父亲走投无路只得报警求助,接警赶到现场的正是陈梁顺。

让小魏意外的是,这位民警上门后没有一句说教,反而和他讨论起了游戏,这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陈梁顺告诉小魏,自己曾经也是叛逆少年,对他的苦恼与委屈都能理解。

从那天起,小魏多了一位警察哥哥。连续40多天,陈梁顺天天上门,和小魏聊心事、说趣事,给他激励,听他倾诉,做他朋友。在陈梁顺的努力下,小魏和父母的关系逐渐改善,父母也愿意放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而小魏则用提高成绩来回报。

令人震惊的是,中考时小魏的分数火箭般蹿升150多分,逆袭考入一所名牌高中。如今,考上大学的小魏已和父母、也和自己完全和解。他始终铭记陈梁顺在他人生最灰暗时给予的温暖与激励,不但视他为“阿哥”,还抽出时间当起志愿者,协助陈梁顺一同开解那些和曾经的他一样叛逆的孩子。

现在,眼前一脸倔强的少年小张,让小魏恍惚间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满心愤怒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和父母激烈争吵,有时明知父母是正确的,却为了逆反而逆反——这种“情绪上头”他很熟悉。

“我觉得,他的诉求是合理的,但沟通的方法是错的。”小魏认为,小张和自己有不少相似之处:都在父母的千般宠爱和期待中长大,都因高压严管而满腹怨气牢骚,特别是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后,他不再言听计从,但父母却跟不上这样的变化,导致亲子关系严重恶化,孩子拒绝和父母沟通。

陈梁顺对这一理解十分认可:孩子固然有错,大人同样难辞其咎。他把小张的父母也请入了调解室,这令对方困惑不已:本来就是想“吓唬”一下孩子,让他听话,怎么警察还帮孩子说话呢?

陈梁顺告诉他们,要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他给这对父母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又让小魏现身说法,让他们明白孩子当下的叛逆是成长过程中的表现,硬碰硬不是办法。同时他和小魏打配合,引导小张说出自己的想法,采纳其中的合理诉求,纠正过于偏激的想法,让孩子和父母在同一频率上沟通协商。

深夜9时,调解终于完成。小张答应父母少玩手机、认真学习,用成绩的提升来换取零用钱的增加;他的父母也愿意改变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对于双方来说,改变都不容易,但这是缓解亲子关系必须走出的一步。

夜幕下,小魏缠着陈梁顺送自己回家。一位民警和一位曾经的“问题少年”勾肩搭背如同兄弟,这一幕让小张及其父母都深受触动。



陈梁顺走进校园给孩子们上课

2



跨前一步改变孩子命运

“我自己也有两个孩子,有时候觉得有些亏欠他们,爸爸下班后不能陪伴,还要管别人家的小孩。”

4年前,小魏逆袭考上名校的事情被媒体报道后,陈梁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来找他解决亲子关系问题,派出所调解室变成了“心理咨询门诊”。本区、外区甚至外省市的家长慕名而来,预约常常要排到几周之后。

这不是警察陈梁顺的本职工作。涉青少年警情,只是社区矛盾处置中非常细分的一个类别。按规定,民警只要处置违法行为,避免纠纷恶化成治安案件即可。但陈梁顺总是尽最大可能帮忙。

在他看来,第一次帮小魏,可能是出于同样曾为“叛逆少年”的感同身受,而之后4年的尽心尽力,却源自心中的使命与担当。“一个人民警察,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走上错路。我真心理解这些家庭的痛苦与困惑,此时此刻的出手相助,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陈梁顺说。

他也向同事们传递这样的思考:外人看上去的鸡毛蒜皮,落在每个家庭头上都是头等大事,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一旦孩子走上歧途、犯下大错,引发治安甚至刑事案件,最后还是要警察来处理。

不久前,上海市公安局收到一封感谢信,来信者是家住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的七旬老人陈阿婆。陈阿婆的外孙小黄出生2个月后,父母离异都不愿管他,陈阿婆含辛茹苦将其拉扯养大。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小黄起初很争气,考上了区里的一所好学校,令陈阿婆非常欣慰。没想到进入青春叛逆期后,小黄“轧了坏道”,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卷入了一起运动鞋盗窃案。虽然最后证实小黄没有参与行窃,但这事却将陈阿婆吓得老泪纵横,担心孩子这样下去就“废了”。

当时,看着这对命途多舛的祖孙离开派出所,陈梁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从那天起,他和同事成为了陈阿婆家的常客,一个月上门四五次,与小黄“交朋友”。陈梁顺发现,小黄品性并不坏,只是陈阿婆年迈无力管教,孩子自控能力又比较差,才会步入歧途。一次次家访中,小黄封闭的内心渐渐打开,感受到了来自世界的善意,也燃起了重振人生的信心。今年春考,小黄考入了心仪的职业学校,陈阿婆特地写信向挽救孩子的公安民警报喜。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受到陈梁顺的故事启发,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在全区9家派出所成立了“警察哥哥姐姐听你说”社区少年服务队,先后与46名青少年结对,希望尽早发现和干预他们在心理健康、文化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警察哥哥姐姐化身知心人,为孩子们撑起了一把挡风遮雨的保护伞。



陈梁顺与社区少年服务队队员们商讨近期接到的青少年类求助

3



“开学第一课”谈成长烦恼

“陈警官的事迹我们都知道,他与孩子们的沟通有着非常突出的技巧与天赋。”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虹口工作站站长卞华认为,热心有爱的民警已经成为虹口区青少年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助力,“但光靠警察显然不够,还需要更多人尤其是专业人士参与进来。”

卞华认为,民警从事青少年心理关爱工作有着特殊优势。“他们身上的制服象征着正义与公平,只要他们出现,矛盾再激烈,家长和孩子也会平静下来,用沟通替代争执,回到一个理性交流的频道。这是民警职业身份所赋予的。”除此之外,人民警察身处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线,有更多线索和机会较早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可及时遏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苗头。

“一起家庭纠纷、一次同学打架,如果处置的警官像陈梁顺一样有意识且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就能及时干预、纠正,而不是等到问题更严重时,再让社工或者心理咨询师介入,那时候已经事倍功半。我们认为,社工与民警应当开展更密切的合作,共同将青少年心理关爱工作做好。”卞华表示。

目前,这样的探索合作已经展开。去年9月,新学期伊始,上海市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的学生迎来了一堂别样的“开学第一课”——虹口公安分局的“警察哥哥”与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虹口工作站的“社工姐姐”一起走进教室,以“成长青春我与你在一起”为主题,从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切入,和孩子们聊“成长的烦恼”。这也是陈梁顺等民警首次与社工开展合作。

从提供情绪支持到教会孩子自我保护,青年民警与青少年社工配合,通过具体案例和现场互动,用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生动演绎,为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孩子稳舵扬帆。这场别样的“开学第一课”的背后,正是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社区少年服务队通过共青团牵线搭桥,与青少年事务社工机构深度合作,为青少年提供综合成长支持的创新探索。

此后,虹口公安分局又与上述机构合作,将原本针对涉案青少年的帮扶工作,拓展至社区基层警务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发现的那些需要支持的青少年家庭。未来,三方将在学校、社区等场域携手合作,共同开展有关青少年权益保护和预防犯罪的宣传活动,降低青少年违法涉罪或被侵害的风险。“我们正在研究引入更多助力,包括妇联、民政等部门,组团开展工作,让青少年成长守护者的队伍更加壮大。”

4



父母与孩子同频道沟通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师、上海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专家卢会志认为,不少家长不知道如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在孩子的教育方式、沟通相处方式上出现偏差;更为关键的是,身处其中的家庭成员往往很难自知问题核心所在,此时借助外界力量干预非常有必要。

在卢会志看来,孩子过度沉迷电子产品、父母对孩子的各种过高要求,都是当下亲子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习惯于强势压制,却忽视以身作则和平等沟通,使青少年叛逆期出现‘情绪大反弹’。外界助力能够帮助家长厘清思路,解决家庭矛盾的核心问题。”

对于陈梁顺的探索和尝试,卢会志最认可的一点,就是这位警官一直试图将父母与孩子拉到同一个频道沟通。“互相尊重是一切健康关系的基础。理想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人或领导,而是更接近于一个领路人的角色,要在制定约束与给予自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不溺爱也不强压,通过制定契约、遵守契约、获得激励的过程,训练孩子养成理性沟通、严格自律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卢会志提醒,遇到亲子关系障碍,家长要尽早向各专业机构求助。“越早干预,纠偏成本越低,后遗症就越少。”在他看来,上海青少年心理关爱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家长一定要用好这一优势资源,与专业人士一起,将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视作头等大事。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李一能

编辑 |顾莹颖